综合新闻
湖南发力“具身智能”赛道,从健康陪护到工业制造,构建“硬件-算法-应用”全产业链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1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舌诊、脉诊、血压……数十项中西医检测及诊断,用户只需坐在一台机器人面前,就可快速完成。今年6月举办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湘江1号”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和“超能小康”中医健康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现场体验。


作为湖南企业自主研发的首台人形机器人,“湘江1号”能提供娱乐陪伴功能,如弹钢琴、表演舞蹈、陪人聊天,未来将实现“助行、助力、助餐、助便、助浴”等健康陪护功能,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按摩理疗、康复训练,辅助起身、翻身或移动等。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在形态上仿人,具有类似人类的下肢运动能力和上肢的灵巧操作能力,懂得学习、思考、互动的智能机器人,其研发、生产、应用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因此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在此风口上,湖南抢抓发展机遇,持续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以人形机器人小切口带动人工智能大产业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湖南政协新闻网

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湘江1号”人形机器人在弹奏钢琴。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机器人助力养老照护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政协融媒记者了解到,目前省民政厅正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推动机器人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构建“养老机器人+亲情照护+专业照护”相结合的多支撑养老形态,解决护理员人力不足问题。


湖南在养老机器人的研制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年1月,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湘江1号”机器人,3月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在交流互动能力上实现了拟人化升级,语义理解和语言表达非常精确。“湘江,我口渴了。”收到用户指令的机器人会递过来一瓶水。“湘江,讲个笑话听听。”对于用户要求,机器人反应敏捷,对答如流。


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湘江介绍,在健康领域,公司研发了婴儿看护机器人、儿童晨检机器人、青少年体检机器人、中老年健康陪伴机器人等系列化产品,其中多款已经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如,“超能小康”健康陪伴机器人,已通过二类医疗检测器械认证,具备端茶送水、推轮椅、收拾桌面、搀扶行动不便的人行走等多种能力,在全球300多个城市的家庭、养老机构、药店诊所等多种场景得到广泛应用。“超能小虎”儿童晨检机器人,为广大入学儿童早晨入校时提供体征检测、安全签到和健康管理等功能,该产品已应用于全国28个省区市。


肖湘江说,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与市场需求迭代同步进行,一款新产品最快可以在3个月达到从研发到定型到量产。随着生产、研发、迭代的加速,机器人产品的价格也从最初的每台数万元,降到现在的最低每台几千元。


该公司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合作,融合双方共建的医疗健康垂类大模型,达成人机深度共融,契合健康陪护需求,将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在养老院辅助康复理疗,在居家养老中担任“健康管家”,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捷的健康服务。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推广基于“健康智联网”平台的健康服务机器人,抢抓“AI机器人+大健康+银发经济”的新风口。


产业加速聚集长沙


在工业领域,湖南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则更为广泛。


今年6月召开的中联重科2024年度股东大会宣布,2024年中联重科推出了两款人形机器人样机,包括轮式人形机器人、双足人形机器人样机,能初步实现部分日常生活简单基本动作及工厂物流搬运、分拣等作业,目前已在工程机械生产装配线投入使用。


比亚迪长沙工厂则在2024年10月引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开创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先河。身高172厘米的人形机器人WalkerS1,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搬运效率。


此外,三一、山河智能等企业,也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不断发力。而湖南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又为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湘江1号”为例,其轻量化技术,来自与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特种新材料替代传统金属,降低人形机器人重量并提升灵活性和续航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依赖于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深度融合。自2022年起,湖南超前布局了电力、算力和科创动力“三大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省总算力突破7000PF,其中超算算力居全国前列,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平台为AI模型训练与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支撑。


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过程中,中电长城、湘江鲲鹏、同有飞骥等核心芯片全类型自主设计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条覆盖核心芯片、整机、基础软件等全链条领域,为智能机器人“大脑”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截至2024年底,长沙新增人工智能研发机构1178家,形成“硬件-算法-应用”的完整链条,机器人链上企业已达532家,瑞森可、视比特、长泰机器人等机器人企业稳步发展。


委员建言赋能产业发展


从春晚舞台上扭秧歌到家政服务陪护,再到工厂里“打螺丝”,应用日渐广泛的智能机器人,也是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省政协委员范泽容、冯德山、何静怡、邹淑峰等先后提交提案,针对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不完善、应用场景不够、金融支撑不足等问题,建议出台政策强化要素支撑、加强规划引领拓展应用场景、健全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在办理提案时表示,将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协同开展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持续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推动智能机器人向工业制造、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广泛渗透。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对制造业领域新建成投入运行的智能机器人检验、测试、中试、适配验证等平台,按不超过平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特别重大的平台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加强金融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对接,协助解决相关企业融资难题。


2024年9月,省政府印发《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了加快发展智能算力、智能芯片和传感器、大模型技术等14项重点任务。


同时,将充分利用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推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具身智能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湖南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湘江实验室、株洲智能科学研究院等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研究,研发新一代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支持行业企业加快研发布局智能制造、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打造细分领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行业大模型体系。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