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西庄源里隐大儒
发布时间:2018-01-2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江志强



  这是常宁境内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庄。山间绿树成荫,满目青葱;村内农舍稀疏,错落有致;山道青石铺就,苔痕隐隐。宁静的村庄被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紧紧环绕,灵性和淡泊便增添了几分。


  这个村庄叫西庄源,曾接纳一个后来高山仰止的高贵灵魂——“天地大儒”王夫之。


  去西庄源的时候,特意选了一个已有些许凉意的初冬。放慢脚步,虔诚地在其间行走,我的眼前浮现的却是:30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年仅36岁的先生拖家带口,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来此定居时的窘境。


  那时候的山一定比现在更为清秀,那时候的水也一定比现在更为明净,但那时候的先生却没有心情欣赏这些,因为200多年的明王朝气数消亡殆尽,清政权已经稳定了动荡的局势。先生只能在这远离朝廷的大山深处,承受着国破家亡、理想破灭的心灵悸痛。


  先生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有匡时救国之志。1642年,24岁的先生在武昌考中举人。清军入关后,先生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衡阳,先生的二兄、叔父、父亲均于仓皇逃难中蒙难。次年,先生在衡山举兵抗清,败奔南明,后又遭人残害,经农民军领袖高一功仗义营救,始得脱险。从此,孤高耿介的先生便“流离辗转于湘西以及郴、永、涟、邵”等地,还曾“变姓名扮作瑶人,寄居荒山破庙中”。


  常宁人王应章没有忘记先生这位挚友。在得知先生的处境后,他便力邀先生来常宁避难。王应章是洋泉本地人,曾任嘉禾训导。训导在清代为从七品,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王应章虽然官不大,但在清初却颇负诗名,曾有《潇湘听雨录》《沅湘耆旧集》刊行。他少年时就与先生在南岳相识,此后一直交从甚密,每有诗文互赠。1654年,丁忧在家的王应章真诚的邀请,给处在人生寒冬的先生带去了浓浓的暖意。


  于是,先生坐船在湘江南面一个叫江口塘的小村落上岸后,跋山涉水来到王应章家中,后又移居到这个叫做西庄源的村庄。


  再长的寒冬也终将过去。常宁的大好山水让先生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那是1655年的春天,先生与好友畅游兴宁山中时写了一首诗:


  宛转破千障,


  平地起绿烟。


  自然知兰若,


  不过鸟飞边。


  明媚的春光,流淌的清泉成为医治先生内心的良药。想来,在这样的景色下,先生再多的悲伤都是可以暂时忘记的。


  先生在此一直以著书立说、设馆教书为生。《嘉庆常宁县志》记载有先生的这段经历:“尝为邑人说春秋,今船山自定稿有《为晋宁诸子说春秋自笑》六首。”这三年中,先生


  馥郁的诗文馨香一直氤氲着常宁的文脉,先生灿烂的思想精髓一直滋润着读书人的心灵,直到1657年离开常宁迁往衡阳莲花峰下的续梦庵。


  这段隐居的生活经历,也使先生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并促成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发愤著述。在这里,先生先后写出了《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等著作,积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为后来创立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西庄源,已然找寻不到先生的足迹,听不到先生在此开馆授徒的讲课声,但我们却能在一些散落的诗文中觅到先生当年的交游轨迹及相互唱和时的情感与心声。


  “古树何年种,归禽来一双。茅斋读易罢,摇影入闲窗。”轻轻吟诵起先生《西庄源》里的诗句,心灵便开始变得沉静而舒适,仿佛走进了一帧绝妙的意境。先生的诗把西庄源描述得如此静谧而美丽,但也让我们感到些许幽寂与冷清,这正如先生的生前。


  天已向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一阵风吹拂起粼粼波纹。


  我知道,300多年后的今天,先生手持雨伞、脚踩木屐的身影虽已离去,但思想的气韵依然在这片土地的上空萦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