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光文
颜值,既是一个网络词汇,还是一个泊来品。据说这个词汇最早出自日本,然后通过漫画、日剧等形式逐渐传播并广泛应用。在日语中“脸”就是“颜”的意思,颜值则是指对人、事物或环境外观特征优劣的测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女子称之为颜值高,反之则称为颜值低。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尝到了颜值高的甜头,也有很多人吃尽了颜值低的苦果。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潘岳是个美男子,这位帅哥喜欢携着弓箭到处游猎。在捕获野兽的同时,也猎取了无数美女的芳心。他出猎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成群的美女围追堵截,美女们纷纷往潘岳的车子里塞鲜果和鲜花。
同时代的诗人左思闻听到潘岳的艳遇后,为之心动。这位曾经叫洛阳纸贵但相貌丑陋的男子自恃才高八斗,也学着潘岳到郊外去打了一回猎,结果遭到了女同胞们的围攻:“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烟齐共乱唾之。”左思不仅没有吸引到美女,反而被吐了一脸唾沫。因为潘岳与左思颜值的高低,造成了他们之间天壤之别的待遇。
历史走过了1700多年,虽然潘岳和左思早已作古,但在现实生活中靠颜值获取机会或以貌取人的现象仍然存在。
前不久,某县公开选拔工作人员,有一位应试者,不仅笔试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在面试中表现突出,但由于他“其貌不扬”等说不出的原因,评委们给了他一个最低分,导致名落孙山。毫无疑问,该考生成了以貌取人的牺牲品。
类似以貌取人的事例并不鲜见。有的以“五官端正”为托词,把长相一般的人才拒之门外;有的以“身材高度”为幌子,不仅要求腿修长,而且要求腰杆笔挺,把个头不够的人才打入选拔另册;有的以“心理健康”为理由,把一些个性脱俗、鲜明的特色人才挤出录取队伍;有的以“注意颜值”为借口,面向整个社会公开“选美”和涉足演艺圈子变相“挑星”。特别是一些选秀综艺节目,更是成了货真价实的颜值大比拼。
正因为颜值的作用如此之大,带来了整容产业的蓬勃兴起。据《纽约时报》称,继美国和巴西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三整容大国。不少人为了提高自己的颜值煞费苦心,一些女子在这方面更是铤而走险。报载毕业于音乐学院的王某,能歌善舞,事业如日中天。为提高自己的颜值,她到整形医院做面部磨骨整容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大出血,当场死在手术台上。更有甚者,为了提高自己的颜值,贪污挪用公款用于整容。据《检察日报》披露,江苏省髙邮市农委原现金会计柏玲顶不住美容大师的推销和美貌的诱惑,贪污挪用800多万元公款用于自己整容。
可见,在颜值问题上把握不当,从小的方面讲影响声誉和身体健康,从大的方面看对事业和家庭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颜值高低丝毫不影响其智商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和贡献的大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古今中外,其貌不扬而又其才不凡的事例俯拾皆是。
作家茨威格曾经这样描述托尔斯泰的相貌:“小眼晴上方的额头,倒像用刀胡乱劈成的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在四方脸的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用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面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可就是这位“留给人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中庸,甚至粗鄙”的托尔斯泰,以其超人的才智成为俄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三国时期蜀国的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并且性格孤傲,即使是见了刘备也“长揖不拜”。可就是这位长相不佳、个性鲜明的庞统,胆识非凡,聪颖过人,与孔明难分仲伯。
这些人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启示我们:识别和选拔人才,既要观颜观貌,更要相德相才。如果我们在人才识别与选拔上唯颜值是举和单纯以貌取人,那就可能铸成大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天底下有谁不希望自己容貌出众?爱美是人之天性,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笔者既不否定颜值的作用,更不反对必要的整容。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颜值”而去破坏伦理道德或触犯党纪国法,甚至不惜搭上自己宝贵的生命,那就是可耻和可悲!至于一些地方和单位,通过“巧立名目”把颜值高低作为人才取舍的标准,那更是大错特错——因为这样做,严重偏离了选拔干部的德才标准,尤其是人为地造成了人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