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绣痴”柳建新:一片匠心映绣屏
发布时间:2023-05-15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导读:柳建新依旧对未来充满期待,她相信,人工智能代替部分人工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最原始的休闲文化,湘绣会重生。


湖南政协新闻网

柳建新:1951 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湘绣“鬅毛针”法第三代传承人、柳建新刺绣艺术馆首席专家


一枚绣针,一根丝线,这便是柳建新过往岁月的全部。


从15岁到72岁,57年的光阴里,“湘绣传人”柳建新以针代笔、以线代针,通过湘绣穿梭时光,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探索融入湘绣,完成自己与湘绣的对话以及湘绣与时代的对话。


“这个职业,入神了”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斑头雁在起舞嬉戏,这幅灵动的画面便是柳建新正在创作的湘绣作品《水暖春江》。


柳建新介绍,该作品已绣了一年多时间,即将完成。“这原是一幅朋友的摄影作品,通过再创作演变成湘绣。查阅资料后发现,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可以飞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奥运冠军’。这幅作品有了更深的含义。”


1951 年,柳建新出生于号称“绣女之乡”的长沙县望星乡,家族传承,耳濡目染,她从小就喜欢绣花。1972年,她考入湖南省湘绣厂(现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恩师,尤以“鬅毛针”针法见长的周金秀老师。


在湘绣的一百多种针法之中,“鬅毛针”是湘绣独有的针法,同时也是让湘绣名扬天下的,用来表现狮虎猛兽的一种针法。周金秀大师的言传身授,加之柳建新的刻苦钻研,让柳建新成为“鬅毛针”法的第三代传人。


柳建新有着“绣痴”的称号,在灵感迸发进行创作时,时常心无旁骛到“忘我”的地步。“经常穿着两个不一样的鞋,衣服穿反出门都没发现,有时还把墨汁当水喝下……”柳建新提及往事有些忍俊不禁。


现在,72岁的柳建新每日在做好绣庄后勤、技术培养传承人等工作外,还坚持每天沉下心来绣上3至4小时,一天不挑上几针,就如同没吃饭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时间回到1996年,柳建新从湘绣研究所内退后,抱着“将想法表达在作品中”的初心,胆大的她,拿着借来的6000元在长沙清水塘古玩文化街开办了一家湘绣民营企业——湘女绣庄。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门面,出售的湘绣大都是她和家人一针一线亲手绣制的绣品。绣女开绣庄,吸引了很多爱好湘绣的购买者。


那时也有人质疑,柳建新胆子也太大了,绣花女开绣庄,还是第一次听说。“一心想着放飞自己,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这是柳建新当时的想法,“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想法还是蛮超前的,懂得与时俱进,这才有了今天”。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4期 《“我给了湘绣生命,湘绣也给了我生命” “绣痴”柳建新:一片匠心映绣屏》


“湘绣是有灵魂的”


在刺绣界,湘绣有着“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中国画为蓝本,保留中国画的笔墨神韵,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真实性和立体感。写实是湘绣的最大特点,写实的同时又充满灵性是很难做到的。要绣好一幅有灵魂的作品,需要在一针一线上下功夫,在日夜积累的经验中磨炼。


“以针代笔、以线代针,湘绣通过对画进行再创作赋予灵魂。”柳建新说,一针一线都需要创作灵感,作品的灵性便是湘绣的艺术价值。在柳建新创作的 100 多幅作品中,《千鹤图卷》是最令她骄傲的一幅佳作,现在提及这幅作品时,她依旧激动万分。这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她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的作品。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三次去往黑龙江‘鹤的故乡’扎龙观鹤写生,一住就是半个月。近距离接触,和它们一起嬉戏、生活,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走遍全国各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鹤。”柳建新回忆道,选题从和平鸽到千鹤图,地点从湖南到扎龙,从画卷徐徐铺开到六易其稿,这幅作品光创稿就花了1年多时间。


从构思立意到绘图绣制历时五载,《千鹤图卷》累计刺绣用工 12000 多个工作日,耗用丝线数千克,施针数亿万针。这幅绣品由一千零一只形态各异的丹顶鹤组成,绣卷中央千鹤献瑞、百态朝阳,全长 20.8 米,是湘绣史上最长的绣品。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柳建新富有创造性地将一般仅用于绣制狮虎的鬅毛针手法用于鹤羽,打破了传统湘绣刺绣翎毛时单一运用的传统毛针。


最终,《千鹤图卷》赢得业内一片赞誉,也让柳建新当选为刺绣届唯一一位奥运火炬手。这些年来,柳建新将湘绣蓝本创新性加入摄影作品、油画、水粉画等,开办湘绣企业、绣吧培育传承人,根植于传统湘绣又始终与时俱进,让湘绣不再是一种独白,而是能与时代对话的作品。


湖南政协新闻网

2008年,柳建新作品《千鹤图卷》。


湘绣的生命在于创新


湘绣带来了什么?柳建新的答案是,湘绣使人修身养性,将烦恼抛之脑后,“我给了湘绣生命,湘绣也给了我生命”。


柳建新认为湘绣的生命在于创新,这或许正是她走得长久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柳建新便有了版权意识,“我的作品没有雷同的,我不和别人做一样的东西,我的特色就是走自己的路。那时有人直接用湘绣研究所的图,但我大部分是自创作品,或者花钱邀请画家作画,买不起的就购买作品使用权”。


正因如此,柳建新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也曾有人出上千万元购买,但是都被她拒绝了,“把作品卖了,我也是个富婆,但是我舍不得卖掉,因为我太爱了,这些要留给后人、留给历史。”


面对湘绣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柳建新很着急,但心有余力不足,“现在是靠卖一幅作品养几个人,但手工艺实在留不住人”。在柳建新看来,女儿刘雅是一位合格的接班人,“她兼顾理论和实践,专注湘绣研究创作,根植于老一辈的传统技艺进行创新,让湘绣与时俱进。她是这个时代的人,相信她可以将湘绣传递下去”。


如今,柳建新依旧对未来充满期待,“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纯手工,物质条件富足后,人们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她相信,人工智能代替部分人工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最原始的休闲文化,湘绣会重生。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4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