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怪题“风波”
发布时间:2024-05-18编辑:
分享


  王家年


  陈寅恪是百年难见的大师。陈寅恪留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因学问卓著,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之称。

  在清华授课时,不论是本班的学生还是外班的学生,不论是教授还是其他讲师,都喜欢到陈寅恪的教室听他讲学。陈寅恪不仅授课别具一格,就连考试也与众不同。他反对应试教育,他出的考试题目,不是问答式的问题,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他希望学生多思考。

  有一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还有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的都不及格。

  那时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查考生思想条理。陈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怪题“风波”才平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