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澳门炮竹
发布时间:2025-04-1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澳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赌城,因为有金碧辉煌的赌场,有一掷千金的豪情。其实,这里也有人间烟火,有百姓生活,有国内唯一的花炮厂遗址公园——益隆炮竹厂旧址。


“爆竹一声除旧岁”,放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国是花炮的发祥地,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花炮主产区,澳门是其中之一。炮竹和火柴、神香,曾经是澳门三大传统手工业。很多澳门家庭,曾靠炮竹行业维持生计。


益隆炮竹厂于1925年6月向澳葡政府申请办厂,次年投产,曾经是澳门五大烟火工厂之一,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全盛时期工人达500多人,产品曾远销美洲及东南亚各地,1984年停产关闭。2020年由澳门文化局接管开发,力图让人们回溯遗址残梦,以此眺望遥远的岁月。走过百年风雨的它,是澳门特区仅存的工业遗址,是澳门居民的集体记忆,见证了澳门近代工业的发展。


益隆炮竹厂旧址位于氹仔旧城区施督宪正街的街巷深处。厂外有一道两米高的围墙,墙皮脱落略显残旧,上面有“益隆炮竹厂”几个古朴的汉字。在黄底黑字的牌匾上,有“益隆”以及“MACAU.17.6.1928”的字样,记录着以往的岁月。炮竹厂虽然存活在葡萄牙殖民时期,但无论它的产品,还是建筑、装潢和牌匾,都具有中国风格。看似破败,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或许,这也是澳门的一种真实,在繁华喧嚣背后,有一种不为人知的质朴与沧桑。


走入围墙,只见绿树稀疏,荒草萋萋,安宁静谧,这里保存有大小作坊30多间,分布有序,颇具规模。过去工人在里面不仅制作炮竹,而且养猪、养牛、养鸽子,种满果木,犹如一处美丽的乡村田园。澳门文化局接管之后,规划修建了一条约400米长的栈道,以便游人参观。


沿着栈道,行走在厂区中,仿佛走进历史深处,可以沉浸式感受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益隆炮竹厂工人的日常生活。与全国各地很多炮竹厂一样,这里的每栋厂房之间垒有防爆墙——这个墙不是用一般砖头砌成的,而是用黄泥、砂石混合糯米制成,坚不可摧,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防止危险蔓延。厂区内修有运河,一方面用于水运货物,一方面可作消防用水。运河河水潺湲安静,静若无声,仿佛失语于滚滚红尘。


一串长长的炮竹背后,有七十二道制作工序,复杂而琐碎。从展厅的图片介绍中我们得知,当时澳门很多妇孺在家门前“栽引”“结鞭”,赚取低微的报酬补贴家用。


值得称道的是,澳门文化局对益隆炮竹厂旧址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和布局。除了两间展厅之外,剩下的厂房看不出修缮的痕迹。展馆内设有数字导览系统、炮竹生产及工序流程的动画影片、历史老物件的展示……让我们了解澳门炮竹的前世今生。陈列里有一组水彩画,是澳门本土画家廖文畅先生的作品,描绘了炮竹制造的每一个工序:搓壳、上皮、切壳、起炮、打引、浆引、插引、凿炮、摈炮……用水彩画的形式记录了鞭炮行业的传统生产过程。


如今的澳门,早已禁止烟花爆竹生产。从炮竹业的兴衰,可以感受到澳门的百年变迁。益隆炮竹厂遗址,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也是对先人的致敬。他们为澳门、为生存,曾经那样生活过、那样工作过。


虽然不再生产炮竹,但是放花炮的习俗依然存在。当晚,浏阳金生烟花应邀在澳门举行烟花表演。焰火划破夜空,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的精彩,人们在烟花的光芒下尖叫、欢呼。我的脑海不禁浮现闻一多先生的诗作: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文 | 刘正初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