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蔡锷与袁世凯
发布时间:2016-01-15编辑:
分享

  ◆李新宇

  

  一

  

  2015年是袁世凯“帝制运动”100周年,也是蔡锷“护国战争”100周年。百年之后回头望,让我想起了袁世凯与蔡锷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 “二次革命”,源自宋教仁被杀案。1913年3月20日晚10点,宋教仁要从上海乘火车赴北京,因为大总统已经几次催促,要他进京共商大事。按照当时人们的估计,这大事主要就是要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时间到了,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一帮国民党要人陪他走向检票处,这时却突然有人开枪,宋教仁中弹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至3月22日凌晨去世。

  

  关于宋教仁之死,从1930年代国民党人主导编撰的教科书开始,就一直认定是袁世凯主使的。其实,凶手究竟是谁,至今还是悬案。

  

  宋教仁死后,“二次革命”爆发了。当时的蔡锷是反对的,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

  

  二

  

  1913年10月,蔡锷进京之后,袁世凯对其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安排。蔡锷过生日,袁世凯送了一万元。工作上,袁世凯给了蔡锷一系列职务,薪水加起来每月可领5000多块大洋。袁世凯经常见蔡锷,有时甚至是天天见,大事小事与他磋商。袁世凯还让他的长子袁克定与蔡锷拜了结义兄弟。

  

  各种材料证明,袁世凯把蔡锷调到北京,是准备重用的,当陆军总长,当总参谋长,重建国家军队,都在计划之中,只是付诸实践的条件尚未成熟。事情不难理解,即使像袁世凯这样的人物,有些事也不能随心所欲。然而,袁世凯对蔡锷的重视有目共睹,别的职务不说,让他进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就足以证明。这个办事处只有6人,其他5人是: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还有萨镇冰、王士珍、陈宦。这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军事指挥部,而蔡锷自己说了算的单位是全国经界局。对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蔡锷心中有数,而且给予了积极的回报。

  

  到了1915年,袁世凯与蔡锷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三

  

  袁世凯准备改变国体,当然想知道一些重量级人物的看法。但袁世凯没有明问,蔡锷也没有直说。之所以如此,因为他们两人虽然相互尊重,却没有真正走近,关系有点夹生。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蔡锷身上。蔡锷进京之后,袁世凯一直努力亲近他,但蔡锷的态度却让袁世凯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袁世凯对他非常关心,不仅送钱送物,连生日都记着,而且给他许多兼职。任何人都明白,那是大总统的特别关爱,因为一个兼职一份薪水。然而,蔡锷却在五份薪水中选了一份较少的领取,其余都没领。这让袁世凯怎么想?

  

  再比如,蔡锷进京后第一次觐见袁世凯,身为将军,自然是一身戎装,一丝不苟。袁世凯送给他一件做工考究的大氅,并且亲切地跟他说:以后见面不必拘礼,穿便装就行。第二次召见,袁世凯却穿起了大元帅服,而且通知许多将官参加,大家提前到达,只等蔡锷到来。蔡锷正点到达,并没有按总统的吩咐穿便装,而是依旧着装整齐,马靴、手套、勋章一样不少。袁世凯的这一招,曾经在浙江的朱瑞身上用过,朱瑞真的身着马褂去见大总统,结果是尴尬得汗流颊背,而袁世凯也从此不把朱瑞放在眼里。袁世凯所用的,是考察人的常用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到许多方面,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自知之明,是否知礼节,是否宜于亲近。有些人不宜亲近,给个鼻子就上脸,居高位者是不喜欢的。袁世凯努力亲近蔡锷,蔡锷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半点不敢僭越。知分守分,显示的是一个人的自尊与自重。蔡锷谦谨自重,使袁世凯对他敬重有加。

  

  然而,与这种谦谨自重的人交往,自身也必需谦谨自重。所以,面对年龄上是晚辈、职务上是下属的蔡锷,袁世凯一方面极力表示亲近,一方面却谦恭地称他“先生”。这种关系,很难说是蔡锷的成功还是失败。用句俗话说:他们把关系搞生分了。

  

  根据中国传统,用人就要先收服。要收服人,无非几种办法:一是投其所好,满足他;二是乘人之危,救助他。这些办法袁世凯大都用过,但蔡锷的情况却不同:他不爱钱,不好色,没什么可以投其所好;他谨言慎行,不惹事,不犯错,你想在他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庇护他,他不给你这个机会。面对蔡锷这样的人,袁世凯这个有办法的人没了办法。蔡锷的表现,让袁世凯不敢轻视,却只能尊敬,而不能贸然视为亲信。

  

  在帝制运动中,袁世凯弄不清蔡锷的内心,蔡锷也弄不清袁世凯的内心。如果是好朋友,蔡锷就应该对袁世凯有所劝诫。可是,蔡锷没有劝。因为他不知道袁世凯的真实想法,却知道做皇帝对一般人的吸引力。恢复帝制的列车加速,蔡锷做出了一个判断:复辟帝制势在必行。既然如此,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反对,而是行之有效的阻击。谁来承担这个重任?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置身历史的关键时刻,对自己有准确的估计,而且有足够的自信。这时的蔡锷已经是责无旁贷。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所准备,不能暴露自己,在袁世凯面前,就更不能说真话了。

  

  8月14日,杨度等六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组筹安会宣言。第二天蔡锷就到了天津,与梁启超讨论了一夜。他们议定,由梁启超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蔡锷离京回云南,袁世凯什么时候称帝,云南就什么时候独立。

  

  面对这段历史,我总在想,如果蔡锷与袁世凯的交往更坦率一些,如果他在关键时刻能与袁世凯推心置腹,直言反对帝制,帝制运动的列车会开出那么远吗?遗憾的是,他们都不直言,而是隔着肚皮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