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两个过去的老师
发布时间:2016-01-15编辑:
分享

  ◆游宇明

  

  1930年,曾昭燏考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央大学外文系,不久即转入国文系就读。听了胡小石两堂甲骨文及金文课后,曾昭燏内心极其震撼,她没想到老师学识如此渊博、见解如此超拔。1931年秋天,她与游寿、张隆延一起,依旧礼呈门生贴,正式成为胡小石的弟子。曾家是闻名天下的江南望族,在曾国藩的祖父手里就立下了“诗书传家”的祖训。长年沉浸在家族的诗书氛围中,曾昭燏(曾国藩大弟曾国潢之后)自然也非常好学。拜师不久,曾昭燏的哥哥、当时正做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曾昭抡因为不满校长朱家骅的傲慢,辞去职务,赴北京大学任教。曾昭抡辞职好办,只是苦了寄居于其住处的妹妹曾昭燏。后来,曾昭燏干脆移居老师胡小石家。

  

  曾昭燏后来回忆说:“师所居在城北将军巷,为自筑小楼一所,号为愿夏庐。师自居二楼北室中,称北楼。一榻倚壁,前列几案,皆堆典籍,室中置大案,为师挥毫作书之所。亦于此教余书法,初学即命写钟鼎文,不令习法帖,恐开头便落圆熟陈套也。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蒙童。”又说:“愿夏楼之三楼,为藏书楼,牙签万卷,师甚珍之,外人罕得窥,余常读书其中,竟日不下。”在胡小石的点拔下,曾昭燏学养、见识大幅长进,连续三年考试成绩都是100分,后来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深造,再后来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成为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南京博物院院长。

  

  曾昭燏当时未必知道,十多年以前,她的老师胡小石也曾得到别人的精心栽培。1906年,胡小石考进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2月,插入农学博物分类科求读。时任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为著名书画家、翰林院庶吉士李瑞清。李瑞清亲自出题测试胡小石的水平,题目来自《仪礼》。胡小石家学深厚,对《仪礼》一书非常熟悉,片刻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

  

  看到学生如此有才,李瑞清极为高兴,经常在课余教授胡小石国学和书法。胡小石毕业后,李瑞清介绍他到上海明治大学做国文教员。第二年,李瑞清又请他担任家里的塾师,一方面让他教自己的弟侄经学、小学、诗文,另一方面又叫胡小石跟随自己与沈曾植、郑大鹏、王国维、曾农髯等人学习帖学、金石文字学、甲骨学等。胡小石曾说:“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与梅庵先生朝夕晤谈,小学、经学和书艺能不断深造……”

  

  老师在学生身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学生自然不会忘记。曾昭燏在担任博物院院长期间,聘请胡小石做该院顾问,鉴定该院收藏的文物。胡小石逝世后,曾昭燏亲自为老师选择墓地、撰写墓志,在墓志的最后,她深情地写道:“昭燏受业于先生之门,适今三十有一年,期间获侍砚席,质疑问难者亦十余载,自愧菲材,未能承先生之学于百一。今者星坏山颓,曷胜催慕,想音容以仿佛,扶履杖而如存。”她还曾花费一年多时间整理胡小石手稿,后来虽然因为个人处境日渐恶劣没有完工,但其对老师的爱戴与怀念足以让人动容。

  

  胡小石呢,一生对老师极其敬重。1920年秋,李瑞清病逝,胡小石与曾农髯共同主持丧事,将老师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并在墓旁植梅300棵,筑屋数间,名之为“玉梅花庵”。每逢老师忌日,胡小石必素衣素食,清明节则必赴牛首山扫墓。后来有人评价胡小石的书法超过了他的老师,说他“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胡小石不肯与老师并列,他诚惶诚恐地说:“先生书通各体,我只能得其一端而已”。

  

  做老师的不是吸风饮露的神仙,也需要吃饭、穿衣、住房、坐车,李瑞清、胡小石扎扎实实做学问也好,全心全意教导学生也罢,肯定有安身立命的考虑。何况,晚清、民国时代,中国经济很不发达,做兼职的途径有限,老师也会考虑到如何留下好的职业口碑。毕竟口碑好,有利于将教书这个活儿长久地干下去。

  

  不过,除了饭碗因素,还有个原因绝不可忽视。胡小石与曾昭燏就学的时间虽然相隔十四五年,但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乱世:官员鲜廉寡耻,军阀你争我斗,外国势力兴风作浪,国家面临被人奴役的危险。李瑞清、胡小石又是那种特别具有家国天下情怀的人,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必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他们觉得自己在学生身上多下些功夫,国家就可以多得到些人才。人才多了,一个民族的政治才会慢慢走上正轨,国事才能慢慢变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