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70年前的几幅对联
发布时间:2016-02-26编辑:
分享


  ◆韩三洲

  

  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的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独特语言艺术形式,千年以来也成为民间抒发胸臆、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有野史记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11月2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时,正值西太后六十大寿,全国上下,歌舞升平,有人愤然以大字书写联语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直斥晚清政府的腐败专制与孱弱无能。等到51年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在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才感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与万众欢腾。

  

  有一副联语是“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说的是当年中华民族最扬眉吐气的一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日本投降使节今井武夫等在湖南芷江向中国战区司令官宣布投降,而芷江作为日本向中国乞降地则名扬于世。当时的芷江,成了欢乐的海洋,大街小巷贴满庆祝胜利的标语。城东门布置了一副巨大对联,写着“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外侮和热爱和平的心情。到了1946年2月,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还在芷江舞水河畔的七里桥受降原址建立了受降纪念坊,即中国的凯旋门。

  

  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9月3日,作为陪都的重庆,召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作为屡遭日寇轰炸、死伤无数、创巨痛深的重庆人民,其欢庆胜利时的欣喜雀跃可想而知,当时有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妇孺能诵:“重庆府而今重庆,太平洋从此太平!”

  

  读生理心理学教授朱锡侯的八十自述《昨夜星辰昨夜风》,说他从国外留学归来重庆,正当四处碰壁,焦头烂额,找不到工作之际,恰逢抗战胜利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9月3日,蒋介石在国府门前举行庆祝抗战胜利阅兵典礼,他与几个归国同学兴冲冲地前去观看,但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秩序很乱,寸步难行了。他看到最多的是,很多机关与商店门前都贴着同样的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是一副非常巧妙和工整的趣对,上联以三个国名说明中国战胜了日本,而下联则以三个城市名称表示抗战胜利后,又可以庆祝还都南京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