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历史上的陈廷敬——《大清相国》日译版序
发布时间:2016-09-30 编辑:
分享


  2016年7月话剧《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

  

  ◆王跃文

  

  小说《大清相国》日译本出版了,我很是高兴。这部小说写的是三百多年前清代康熙王朝的故事,主人公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廷敬。清沿明制,并无相职,缘何小说名唤《大清相国》?原来中国人有尚古传统,明清时仍把内阁大学士视作宰相。清人昭梿《啸亭杂录·圣祖拿鳌拜》记载:“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康熙帝擒拿鳌拜的协助者索额图,即被人以相国称呼。康熙帝在赐给陈廷敬的诗里写道:“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皇帝称赞陈廷敬很像升平之世的宰相,也像盛唐时代才华横溢的大文豪。

  

  康熙王朝长达61年,其历史功勋光照千秋。康熙大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他的朝堂之上汇聚了众多文臣武将。但是,那些曾经位高权重的大臣们鲜有像陈廷敬这样善始善终者,他们多在无风三尺浪的宦海中樯倾楫摧了。作为文学形象的陈廷敬,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能等,能忍,能稳,能狠,位极人臣而能隐。所谓“等、忍、稳、狠、隐” 五字法门,乃是陈廷敬不同人生境遇的持守。正统的中国文化蔑视权谋,以为术;儒家传统崇尚道,轻乎术。陈廷敬这五字法门亦道亦术,这是他在漫长的为官经历中悟得的政治智慧。他不是开疆拓土、摧枯拉朽的英雄豪杰,却是皇帝身边足智多谋、不可或缺的鼎足之臣。

  

  陈廷敬天才早慧,8岁时便能写诗,14岁中了秀才。21岁那年,陈廷敬考取进士,从此在朝为官超过半个世纪,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及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所任最高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即为帝师,充任其职者必须学问淹洽,人品方正。陈廷敬任经筵讲官那年37岁,康熙皇帝21岁。康熙帝对这位老师极是满意,曾称赞陈廷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

  

  陈廷敬到了晚年,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我曾用四句话概括这位康熙心目中的全人:自古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我的这些评价,皆出自这位先贤的事功。

  

  陈廷敬的老家在山西省的南边,那地方今天叫作晋城,清代叫作泽州府。泽州陈家到明末清初已是殷实商家,既开煤矿,又铸铁器。陈家的铁锅和犁铧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两三百年前的长崎海运码头上,必定堆放过陈廷敬家的铁器制品。宽政年间长崎地方长官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出版时间比陈廷敬的时代稍晚,但书中所载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民间生活习俗及日常百态同康熙年间应无太多差别。古时候,岁月很慢。我为了写《大清相国》,读了很多包括《清俗纪闻》在内的杂书,有意感受三百多年前的岁月气息。《清俗纪闻》中有大量插图,屋舍、衣服、用具、玩物,应有尽有;也画有当时中国官民生活场景,包括礼仪往来、年节习俗、日常起居;文字描述亦见翔实,如《家庭贺拜》记载:“官员及庶民均于元旦穿着整肃,礼拜天地。庶民亦礼拜天地,系古来之传统,据传为感谢天地之恩。然后,参拜家祠中神主及父母。” “元旦试毫,以红纸书写吉祥词句。” “元旦吃素食者较多,一年之初必须小心谨慎。”可见当时日本官员对中国民间生活细节的关注。编著者如此详细记录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很让为本书作序的大学头林衡忧虑,他痛惜当时日本的达官贵人和纨绔子弟,“一物之巧,寄赏吴舶;一事之奇,拟模清人,而自诧以为雅尚韵事。吁亦可慨矣。窃恐是书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轻佻之弊益长,则大非子信之志也。”

  

  陈廷敬晚年以耳疾乞归,我在小说里虚构他装聋辞官。古贤哲多选择功成身退,贪位恋栈者往往招祸自误。陈廷敬致仕之后,却仍被皇上召回襄理朝政,但他仅任《康熙字典》总撰官,皓首穷经寂寞地做学问。这部字典是中国古代辞书集大成者,所收汉字量为古代汉语辞典之冠。陈廷敬生于1639年,即明崇祯十二年;卒于1712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依中国古代男人寿命的计算方法,陈廷敬享年74岁。子曰:仁者寿;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陈廷敬在古代,算得上皇天庇佑的仁德高寿之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