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朋
不说贪与罪,却道功与能,难道要替和珅翻案吗?
不,我无意也无力为“史上第一大贪官”和中堂洗刷;鄙意仅在,识得巨贪与能臣之两面,方为完整、真实的和珅,而不是哈哈镜里那个扭曲的形象。
从三等侍卫起步的和珅,历满旗都统,内务府总管,步军统领,侍卫内大臣,署户、吏、刑三部尚书,掌理藩院,四库馆、国史馆、字经馆总裁,殿试读卷官,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封一等男爵、三等忠襄伯,几将朝中所有要职干了个遍。乾隆朝独此一人,无出其右!
这固见乾隆帝对和珅恩宠、倚重之极,亦可知和珅绝非低能的酒囊饭袋。自幼苦读,通晓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和珅,集政治、外交、财经、文教诸家于一身,确是文武双全的理政治国精英。自号“十全老人”、自夸文治武功胜过唐、尧、禹、舜的乾隆帝,其所谓“盛世”功业,至少有一半和珅是参与其中的。诸如查办李侍尧、王亶望,平息甘肃叛乱,外拒廓尔喀、英吉利,处置蒙、藏民族事务,编修《四库全书》等,和珅均与有功焉。
1814年,国史馆将编写的和珅列传呈请御览。对传记只列其官阶履历和钦定的“二十大罪状”,嘉庆帝倒说了句公道话: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为朝廷做了许多事。并下令重新撰写。最大政敌的嘉庆帝,也不得不认可和珅的功与能。和珅的亡灵或许能稍得宽慰吧?
最见和珅能者多劳的,是其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君如父,恪尽恭孝。唯有他最懂皇帝的心思、好恶;一方面踏实办事,满足乾隆帝奢华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让皇帝不担责任、竭力维护其“高、大、上”的光辉形象。直让乾隆帝觉得,和珅比亲儿子更亲、更可靠。总说伴君如伴虎,且乾隆帝又是猜忌心重、好大喜功,特要排场、特讲享乐的主子,可和珅长伴君王二十多年而恩宠不衰,其侍君的本领岂不炉火纯青?
依我看,和珅侍君之能,一在能搂,二在能扛。
生财有道、特能搂钱的和珅,就是乾隆帝的钱搂子、银柜子。乾隆中期以后,盛衰转换,国库吃紧,内务府连连亏空,这让过惯奢华生活的乾隆帝十分难受;可和珅有能耐,他抓住崇文门税关这肥差,对过往官、商严格征税。税关化作摇钱树,内务府扭亏为盈,乐得皇上笑咪咪。和珅还创设“议罪银”制度,在贪官头上刮油水。既然官员贪贿成风,那就令他们上缴少则几千两、多则几万两银子,以作抵罪,一朝事发,可免受重罚。贪官有了“护身符”,当然高兴;而“议罪银”十之八九进了内务府小金库,供皇上私用,皇上也高兴。君臣同乐,且免得出现塌方式腐败而致权力真空,政局动荡。和珅的创意,高呀!自然,和珅自己也搂钱搂得手抽筋,发了。
特能搂的和珅,还特能扛。其生前死后,一肩扛起了乾隆朝的贪腐罪名。乾隆帝八十大寿要办庆典,可皇上又不想留下挥霍公帑、铺张浪费的坏名声,怎么办?和珅就在官、商身上做文章,一面传谕三品以上官员都要献宝贺礼,一面叫富商捐款襄助,两淮盐商就捐银400万两。不用国库一毛钱,皇上寿庆照样办得气派风光。
喜欢热闹、游兴不减的老皇帝,又要第五、第六次南巡视察,上千艘船队、浩浩荡荡,银子花得像流水一样哗哗淌!乾隆帝有言在先,南巡不可用国库一分一毫,不可取百姓一分一毫。没关系,和珅官、商通吃,叫当地官员和商人掏腰包、承担南巡一应开销。于是从直隶、山东到江、浙,修行宫,疏运河,造景观,外加美食、美女,歌舞升平,一路开心。享乐、快活归皇上,搜刮、贪贿的污名,由和珅来扛!受苦的老百姓都怨恨和珅,他戴定了“第一大贪官”的铁帽子。
有人说,和珅是乾隆送给嘉庆的大礼包。这话有点见地。乾隆一殡天,嘉庆就翻脸,赐死、抄家。一则“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发了一笔横财(总估价超8亿两银子、抵朝廷10年赋税),二则借严惩和珅奸党立威,大树其肃贪、清廉形象。
“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和珅这句绝命诗,是自怨自艾?还是自讼自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