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给鲁迅写信,得奇葩考分
发布时间:2016-10-14 编辑:
分享

  ◆陈扬桂

  

  上世纪30年代,一位初中生的数学成绩仅因0.1分之差未能及格。而考出这样奇葩分数的原因,竟是给鲁迅写信!

  

  这位初中生名叫杜和銮,安徽太平(今黄山市)人。1936年,杜在浙江盐务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得到一位国文老师和另几位老师的资助,与同学组织了“鸿爪月刊社”,出版了大三十二开本的小型刊物《鸿爪》。刊物印出后,他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同学陈佩骥联名给鲁迅写信,并寄去一本新出版的《鸿爪》。信和刊物寄到上海内山书店转交,这个地址是从一位老师那里问到的。

  

  寄信人在信里表达了有些天真的愿望,一是要拜鲁迅先生为师,二是约他给《鸿爪》写稿。

  

  信和刊物寄出后,很快有了回音。鲁迅在1936年4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得杜和銮、陈佩骥信,即复。”据杜氏回忆,鲁迅先生的回信是用毛笔写的,信封是用钢笔写的,而且特意改变了笔迹,收信人只写了杜和銮一个人的名字,寄信人栏写的是“上海何寄”。

  

  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书写信封,是为收信人的安全着想,免得被邮政检查员发现,生出意想不到的事端来。替一个稚气的初中生设想得这么周到,正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爱护。

  

  杜和銮收到鲁迅的回信,喜出望外,捧在手里读了又读。但是,高兴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他就被学校训育主任叫去饱饱地训斥了一顿。在期终的操行评定栏内,校方用训斥之词,记上了他跟鲁迅通信这件事。更为好笑的是,数学老师竟然多次拿给鲁迅写信这件事作把柄,在课堂上公开嘲笑杜和銮,学期结束时,给他的数学成绩是59.9分。

  

  鲁迅在回信中提出的“我想,只要大家都算在文学界上做点事也就够了”,令杜和銮颇为振奋,尽管学校对他不予理解甚至嘲讽,他依然坚定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被学校除名。

  

  1938年秋,杜和銮参加游击队,因与人合著散文集《第一夜》,遭到特务追捕。1939年回到家乡,在芜湖私立广益中学茂林分校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有一天,他听说陈毅在给新四军作战前动员,就组织同学前往聆听,回校后又被开除学籍。为了摆脱自己苦痛的境遇,后改名杜草甬(“苦”字去掉“古”,“痛”字去掉“疒”旁),在南昌、赣州、屯溪、南京任报刊编辑。1952年他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1954年,因与路翎的友谊,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和“胡风分子”。1978年平反后,调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鲁迅论教育》等著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