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有这样两所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28 编辑:
分享

  ◆杨建业

  

  有这样两所中学,虽异代不同时,但都是一个时代教育界的“圣之时者也”,全国响当当的名校。

  

  一所,就是当今大名鼎鼎的河北衡水中学。一旦进入衡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几率极高。因此成为当今许多中国父母的向往。据报道,2013年河北省高考几乎是衡水中学的独奏表演,不仅囊括了河北文理科状元,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校门口的英才街上,当年考入北大清华的104名学生头像一字排开。至于港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7名学生,在这里连露脸的资格都没有。如今的衡中,想进去参观学习,都要交600元的“门票费”,“这是我去过的地方里门票最贵的”,有外地老师如是说。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衡中靠的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就是把资本家的“泰勒工作制”引入中学教育,用绩效量化的现代公司手段管理校园。对学生实行寄宿封闭化管理。于是在这里,学生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50分入寝,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你看不到哪怕一分钟,是留给学生们自由支配的。”大搞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最终成功地把学生彻底变成一架高考机器。(见2013.10.16《报刊文摘》)

  

  如果时间倒流,我们会看到110年前,也有一所名校。这就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建的南开中学。据叶笃飞先生回忆,当时的中国人只有家的观念,国的观念却很淡薄。于是,南开校方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认识中国,引导学生去实际接触国家。学校专门开有“社会调查”,老师带领学生在天津采访法院、监狱、救济院、报馆、工厂和农村,回来后人人都写调查报告;老师带学生还访问过山东曲阜孔庙,认识中国文化源流;还访问过泰山,拜访了隐居那里读书的抗日将军冯玉祥。早在1927年至1928年,老校长张伯苓为警醒国人,揭露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意图,在校内组织“东北研究会”,先后两次率领师生亲赴东三省,考察那里的自然资源、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情况,发表了许多调查报告,出版了一本研究专著,九一八事变前,就已唤醒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引得日本侵略者极大恐惧和仇恨,1937年日寇占领天津后,竟以炮轰、飞机炸、纵火等残暴手段,将南开校园夷为废墟。(见2013.10.9《报刊文摘》)

  

  其实,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学并非南开一家。甚至不只是中学,从小学开始,就有了这种教育。在龙山小学堂,老师讲到鸦片战争,朝廷如何腐败无能,无数将士英勇抗敌,但终因枪炮军舰不及英国而惨遭杀害,掩面痛哭。年幼的金庸和同学们也跟着哭泣。金庸说:“这件事在我心中永远不忘。”也因此,后来金庸笔下的民族大义,澎湃如潮。(柏杨语)“我最深刻的记忆是,当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日本军队侵略中国国土、屠杀中国人民时,全班小孩随着老师的嘶哑声音,哭成一团。当时老师用‘千钧一发’这个成语,形容中国的命运……我和小朋友们紧张得小身体都浑身淌汗,第一次为国家付出重重忧心”——柏杨也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是说。后来,金庸赴台与柏杨先生见了面,也见到了蒋纬国将军。金对蒋说:你一定要反台独。蒋答道:我无时无刻不在反台独。因为蒋纬国也有这样受教育的经历:“记忆里,小学上史地课,授课的张老师每次一说到战争、割地、赔款就捶胸顿足,常常我们所有同学也跟着哭,跟着愤愤不平!”(见2016.7.15《报刊文摘》)

  

  “高考工厂”,也是因应了当今的应试教育而生,是时代的产物,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可是,在这样的学校里,人的成长、人格的养成又在哪里呢?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又怎么可能出现一流的大家人物呢?故而,尽管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已经换了好几茬,但“钱学森之问”仍然无解。我们看到的反倒是,教育资源更加失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且关口前移,连小学生都在每晚十一二点拼奥数英语,备战小升初,争上“名校”——我们还能看到教育的希望吗?

  

  再反观当年的南开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修身养性,从不刻意搞什么应试教育,反倒英才辈出。从开国总理周恩来,再到56位中外著名院士,哪一位不是历史天空上璀璨的星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