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小识“难得糊涂”
发布时间:2016-11-04 编辑:
分享

  ◆乐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画别具一格;尤其“难得糊涂”四字,几乎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然个中真意,见仁见智,就像五味杂陈的四川怪味豆,使人捉摸不透它的真滋味一样。

  

  “难得糊涂”,是崇尚聪明,还是追慕糊涂?是要做糊涂的聪明人,还是做聪明的糊涂人?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所以这似成了公理婆理的难题。倘依我见,欲识其真谛,须知人论世。即要把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的环境、心境弄清楚。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九月十九日,郑板桥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所撰的“难得糊涂”匾额,绝非无所寄托的信笔涂鸦。到潍县整整五年,海潮,大旱,大涝,蝗灾,饥荒,接连不断;父母官的郑板桥殚精竭虑,全身心地投入了抗灾赈济,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发动官绅、捐廉代输,一如《清史稿·郑燮传》所载,其官潍县时“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民无算”。在受到当地百姓拥护的同时,因为求赈放赈,他与地方官绅有了“积怨”,加之其诗画多讥刺、得罪了山东巡抚包某,他们中伤、诬蔑,称郑板桥冒赈、贪污等等。他的朋友、御史沈椒园以诗作劝,“一官樗散鬓如丝,万事苍茫心独苦;人生作达在当前,惟有清游豁灵府。”意谓做事别太认真,不如糊涂一点,豁达度人生。遭到记过处分,勘破官场黑暗、腐败的郑板桥,萌生了辞官退隐的念头。在此背景下书写的“难得糊涂”,不但有鲁迅所谓“名士的牢骚气”(《准风月谈·难得糊涂》),而且也显现出苦闷、彷徨的心态——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行郑板桥亲书的文字,无疑是“难得糊涂”的最好注脚。

  

  不是吗,做好官受官场排挤、责难,即“聪明难”;做坏官则又被百姓非议、责骂,即“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从好官变坏官更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左右为难,郑板桥的选择,是“放一着”,即不改初衷、替百姓办点好事、实事,然后“退一步”,忍辱负重,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以求“当下心安”,但所有这一切,“非图后来福报也”。显见,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是仰慕糊涂,而是一种无奈的抗争:想要我郑燮变糊涂官,难上加难!宁可丢掉乌纱帽,也决不与官场鼠辈同流合污。

  

  一年之后,郑板桥果然罢了官。他寄居在潍县郭家南园,于乾隆十八年(1753)春回到故乡扬州兴化,从此走上了卖字鬻画、自食其力的人生道路。归乡前,他画竹吟诗告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官清廉、一贫如洗的郑板桥,自拟“清瘦竹”,劲节不阿,初心不改!“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的郑板桥,这下要逍遥江湖了。但他却不退缩,反在辞别时向官场发出挑战。

  

  清代曾衍的《小豆棚杂记》,载有郑板桥南归挥别新县令的一幕。“当其去潍之日,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踞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忘郑大之泊也。’言罢跨蹇以行。”你们说我冒赈、贪婪;那好啊,等你们离任归乡时,能像我那样只带一把琴、两个仆人,牵三头毛驴、驮四筐书籍吗?!

  

  这一军“将”得好!是对那些假清流、真恶浊的官场两面派的沉重回击。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既非褒奖糊涂,更非明哲保身的装糊涂。相反,它是一种坚韧不拔、在曲折迂回中奋进,敢向邪恶势力叫板、挑战的人生哲学。于今之人,请莫辜负板桥先生的真意真情,则阿弥陀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