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中国近代教育家
□鲁建文
1927年,陶行知在春节前给母亲的信中说:“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为吾母庆祝,并慰父亲在天之灵……作为我父母送给国家的寿面。”这一年的3月,他的这项事业——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南京神策门外正式开学了。这所新型的学校,从招生、考试到教学、建设全盘贯穿了陶行知的另类办学理念,很快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反响。
1927年1月,陶行知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名义发出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简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报考资格:“初中高中大学未一年半程度的学生,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及在职教师有相当程度,并愿与农民同甘共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皆得投考。倘有志兴办乡村小学者,为预储师资起见,选择适合学生,推荐来校投考,尤所欢迎。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简章发出后,迅速激发了不少年轻人立志建设中国乡村、改变农民命运的热情。
正在清华二年级就读、后来成为晓庄师范首届学生的操震球,连夜给陶行知写信,表示“恨不得肩生双翅,飞来报名”。陶行知当即回信,对他的满腔热情表示尤为钦佩,同时向他一连提出了7个问题:“田家生活是要蛮干,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把雪白的脸晒得漆黑吗?您不怕软手上起硬皮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做工吗?您不怕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陶行知不惜笔墨这样说,并非仅仅是劝他慎重考虑,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考察其个人未来发展取向,以确保招生工作能与乡村建设目标相适应。
在陶行知的主持下,学校的入学考试可谓别具一格。其考试科目,除国文、自然常识、演说、辩论和智力测验外,还增加了劳动考试。参加过这场考试的戴伯韬,后来在《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中回忆当时的情形:“大家脱下长衫大袍,穿上草鞋,踏着薄冰向劳山下的晓庄进发”,到达晓庄后,“从农民那里每人借到一把铁铣,又划了一方荒地,我们在劳山开起荒来。起先,我们把草鞋当作套鞋穿在鞋子外面,以免把脚刮破。但人踩在翻松了湿软的泥土上,不久草鞋和鞋子都被陷落下去,拔不起来了。于是,大家索性抛弃鞋袜打着赤脚干”。尽管天寒地冻,但“每个人都满身大汗,累得气吁吁的。陶先生不停地在地头走动,察看着我们的劳动情况”。最后,他说:“你们的成绩,都足足够一百分!”陶行知以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是消除劳心劳力的阶级社会进入大同社会的阶梯。只劳力不劳心不用脑子思想,不仅不能有发明创造,而且大多数人都沦于愚昧无知,被人欺压,酿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不平等的现象。所以,他除安排了这场劳动考试外,还将国文考试的作文命题为“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对吗?”,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
正式开课后,陶行知在学校全面推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方针。他曾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关系说,做便是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据王一心的《民国大先生》记述,按照这一理念,学校的课程安排可谓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上午为学生的看书时间。所看的书既有学校指定的,也有根据个人兴趣自选的。下午是工作时间,分别组织学生进行田间劳动、简单制造和社会活动。晚上则由学生自行完成读书笔记和日记,或进平民夜校教农民朋友识字。学校每周都有周会。会上往往大家围绕一个议题各抒己见,发生分歧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亦不介意。经过几番辩论之后,便由轮值主席进行归纳总结。根据课程安排的需要,学校还在周边地区建立或联络有中心学校、幼稚园、平民夜校、茶园、乡村医院和合作社,既作为师生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实验基地,又为农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
学校不设教师,聘请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丰富的人担任指导员,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陶行知极力主张:“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也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姚文采是陶行知请来教授生物课的指导员,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任东南大学的教授兼教务长。来到学校时,陶行知对他的要求是,不准照本宣科,书本由学生自己去看,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正在姚文采琢磨不透时,陶行知从乡下请来两位捉蛇的师傅,安排他们带着学生进山捉蛇,了解蛇的习性,进行实地教学活动去了。几天后,所有学生都学会了这门绝活,连胆小的女生也不怕蛇了。这时,陶行知才让姚文采出场给大家讲解生物课有关蛇的这一章节。姚文采联系大家几天捉蛇的实际,就“蛇是什么动物”“它没有脚靠什么快速行走”以及“谁是它的天敌”等关键问题进行指导性的阐述。不多久的时间,同学们对这些知识要点都表示明白了,无不以为这种的教授方法好,让大家看得明、动得手、听得懂、记得住。这对全校来说,无疑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因而,很快带动了其它课程“教学做合一”方针的贯彻实施。
由于采取“开学日期即开工日期”,所以,学校开学时并没有什么校舍场馆设施,大家一起住帐蓬。后来,经陶行知的多方筹措,逐步将宿舍、礼堂、厨房、浴室、厕所以及图书馆都建设起来了。一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陶行知,给这些新设施命名题字可谓独具匠心。他将厨房称作为“食力厅”,将礼堂称作为“犁宫”,将厕所称作为“黄金世界”……最有意思的是,他将图书馆称作为“书呆子莫来馆”。他曾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作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在他的号召下,学校开展了“会朋友去”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结交一两户农民朋友。同时,学校辞退了所有服侍教员以及妨碍师生自己动手做事的雇工,让学生学着做饭、洗衣、种菜,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通过这样做,让每一个学生把大自然、人世间这本活书读好,努力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而不是被学校“化为书呆子”。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奉行兼容并包的思想,这所学校仅存续了3年的时间,就被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反动分子阴谋不轨”罪名而查封,陶行知本人也遭到了通缉。学校就此成为历史。但我想,其探索仍不乏能给人启迪的地方。陶行知大胆针对中国教育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弊端,根据当时的国情,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尤其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