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当年清华的“强迫运动”
发布时间:2021-03-15 编辑:湘声报
分享

鲁建文


在澳大利亚的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非常注重孩子的体育运动,培养其强的体魄。孩子入学了,学校便要求家长给他们配备两双鞋子,一双是皮鞋,一双是运动鞋。每逢周五上学,孩子必须穿运动鞋。这天是雷打不动的运动日。不然,便可能不准入校。这让我感到,还真有点民国初期周诒春在清华倡导“强迫运动”的味道。


1493100320755.jpg

清华体育教员马约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当时的清华,还是一所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学制8年,学生大都系十多岁的孩子。1912年,周诒春来到这里担任副校长兼教务长。一年多后,他正式主政这所学校,成为校长。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他,曾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3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多年的国内国外学习生活,让他深深懂得现代教育并非就是死啃书本,必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上任后,他便提出了“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的思想,决心把清华办成一所独具特色的一流学校。他以为,“生活内容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主要由体育、生活本身、道德和精神三个方面组成”,“年轻一代要在学校了解生活,学校课程就应该依照生活需要而设置”,“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养成各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因此,针对当时学校普遍存在的“读死书、死读书”现象,他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一板斧”。

在周诒春的亲自指挥下,清华很快建立起现代体育教学体系,有了场所、设备和教员,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课的学校”。体育部的主任是毕业于美国萨诸塞州春田学院体育专业的舒美科博士。出生于美国的他,按照校长提出的“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的思想,仿照美国大学的体育制度和规则组织体育教学。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他突出推行两项运动:一是呼吸运动。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晨,进行十分钟的呼吸运动,习练各种柔软体操。二是强迫运动。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下午四点到五点,为“强迫运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所有学生必须离开寝室、课堂,到室外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梁实秋曾在《清华八年》中对“强迫运动”就有这样的回忆:“届时所有寝室课室房门一律上锁,非到户外运动不可,至少是在外面散散步或看看别人运动。我是个懒人,处此情形下,也穿破了一双球鞋,打烂了三五只网球拍,大腿上被棒球打黑了一大块。”可见,“强迫运动”还真成为学校一项强迫性的要求,参与的学生相当的普遍,且肯下功夫。

为了落实“强迫运动”的各项要求,周诒春特聘了酷爱运动的马约翰为体育教员,在方法上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马约翰从小就喜欢运动,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是有名的体育健将,多次代表学校在赛场夺冠。到清华后,他把教授好体育作为终身追求,与学生一道在运动场上摸爬滚打,不是为学生示范,就是帮助学生纠正动作。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编组,开展分类指导,有计划地做些矫正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准确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针对有的学生兴趣一时上不来的情况,他引导进行多样化的训练,球类、跑步、跳跃、器械等运动一齐上,并适时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既增进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又提高了锻炼的实效。刚开始时,有的学生“人到心不到”,躲在树荫下、墙角里看书,不参加具体活动,还有的便“出场不出汗”,训练不认真,敷衍了事,不求效果。他便拿着小本子到处搜寻,登记这些学生的名字,逼着他们全心身地投入到各项运动中来。从而,让“强迫运动”在全校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了。

伴随着“强迫运动”的推开,周诒春主持制定了一项规定,让“强迫运动”成为学校的制度设置。规定中明确:“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同时,公布了一系列达标指标,如游泳20码、百码13秒、跳远14英尺、爬绳15英尺等。这让许多学生感到压力不小,谁都不肯随便放弃已有的出洋机会。因而,锻炼时间远远超过“强迫运动”要求的一小时,平时也强迫自己去运动运动,免得“临时上轿”发生问题,有碍自己的人生前程。后来成为我国西洋文学专家的吴宓,在清华是位学霸,各科成绩十分优秀,但为人老实不爱运动,毕业测试时,他的跳远只过了11英尺,没有达标。马约翰照章办事,将吴宓截留下来,在第二年补考及格后,才让放洋留学。出国前,校长周诒春还特根据其性格特点,帮助吴宓选定到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结果学业顺风顺水,得心应手,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

对于“强迫运动”,尽管当时看法不一,但总体持积极评价。曾因运动受伤被锯去一条腿的潘光旦,后来在《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中就这样评价说:“清华的体育,即在当年积极的一面终究是更大的一面。上面说到它的强迫性,强迫就意味着普遍,积极的一面就在这里。对付当年专啃书本、足不出户、手无缚鸡之力的一班‘小老头子’,就得这样办,才有希望把千百年来的积习和惰性加以初步的扭转。因此,当时得益的倒未必是‘雅座’上的坐客,而是一般的同学。”梁实秋也曾在回忆清华经历时这样说:经常运动“是身体健康之绝对的必需条件,身体的健康也有助于心理上的健康。年轻时获至的健康,也是后来求学做事一笔本钱。那时清华的一般的学生比较活泼一些,少老气横秋的态度,也许是运动比较多一点的缘故”。因此,从清华走出的学生,不仅能很快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不畏艰苦,学业有成,而且后来大都成为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良好的学术造诣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综观今天的教育,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并未完全绝迹,有的地方还相当盛行。为追求“金榜题名”,不惜舍弃体育锻炼,牺牲强健体魄,上体育课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平时运动仅凭个人兴趣。从一些地方中小学生的心身健康调查来看,今天不乏令人担忧的趋向。由此可见,当年清华“强迫运动”的某些做法恐怕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