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抗战期间的一次高考
发布时间:2022-06-06编辑:湘声报
分享

王金华


偶然发现湖南大学1941年度新生招生试题,仔细一看真有点意思。试卷共有《国文》《公民》《生物》《中外史地》《理化》《中外地理》等6科,其中《国文》《公民》《生物》是公共科目,所有考生必考,《理化》《中外史地》为报考理学院、工学院必考,《理化》《中外地理》为报考文法学院必考。试卷里有必做题和选做题,要求2小时完卷。

《国文》试卷如下:

翻译题

一、文言译白话: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入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白话译文言:人的生活的内容即是人的活动则人的一生中的活动愈多者其生活即愈丰富愈充实勤人的活动比懒人多故勤人的生活内容比懒人丰富充实我们算人的寿命不应该专在时间方面注意譬如有一个人活了一百岁但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外不作一事另外一个人作了许多事但只活了五十岁若专就时间算活一百岁者比活五十岁者其寿命长了一倍但若把他们的一生的事业排列起来以其排列的长短作为其寿命的长短则此活五十岁者的寿命比活一百岁者的寿命长得多

作文题(文言白话听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

第一道翻译题比较常见,书本上有原文,一般考生应该熟悉。第二道翻译题有难度,没有现存的答案,意在测验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解力和文言文表达能力。作文题是传统论题,赋予了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虽然白话文已经普及,但并不排斥文言文,实为独立而卓见之举。对照今天的语文考试大纲和讲究标准化的试题来看,这份考卷似乎题型简单、信息量小、覆盖面窄,其实不然。三道考题隐含“自信心、价值观、奉献、奋斗、正义”等论点,引导考生联系抗日战争大背景,增强自信心、家国情怀、抗日正义感和中国必胜信念,激发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精神。试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知识性和教育性相融合,有利于选拔德智兼备经世致用之才。命题人心怀天下和时局,以常见的材料和方式构思试卷,题目难易搭配,寓教于考,看似简单实则深刻,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其他科目试题也是如此。

《中外地理》第一题:试详论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在抗战建国期中所占之地位。第四题:日本和美国军事冲突发生后,美国可能接济中国的路线有几?并就所知说明各路线安全的程度。《公民》试题包括主义、法律、政治、经济四个部分,其中主义部分第一题:何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何区别?经济部分第二题:略论农村手工业衰落的原因。以上都和国情、战局密切相关,让考生运用书本知识论证、思考、解释社会现象和国家决策,甚至预测世界走势,这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当时,离“珍珠港事件”爆发还有近半年,美、日尚未交恶,这种猜测是为大局谋,也算得上远见。

为了避开日本军机持续轰炸,湖南大学在1938年底迁至辰溪办学。1941年7月中旬,湖南大学发布公告启动该年度招生事宜。在辰溪、耒阳、长沙、武冈四处设立考点,7月15日至17日报名,20日至22日开考。报考总数超过3000人,生源以湖南为最多,江西、广东、广西次之,福建、安徽又次之,东北及华侨青年也为数不少。全面抗战进入第四年,万方多难,民力疲惫,交通堵塞,天上还有敌机轰炸,赶赴考试十分艰难。时值长沙会战期间,组织招生考试也殊为不易。在耒阳考点,有报名考生996人,安排考场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经校友等多方努力才找到23间教室,分布在5所学校;胡庶华校长和钟伯谦、余楠秋教授亲赴现场主持考试,省教育厅、民政厅派员协助;经过高中阶段的战时军事训练,考生在毅力、纪律、身体素质等方面明显提高,只有3人弃考,夏日炎炎而无一人生病,让人看到民族和国家复兴的希望。

9月初,湖南大学登报公布了新生录取名单。文法学院:中国文学系28名,法律学系35名,政治学系35名,经济学系70名;理学院:数学系11名,物理学系8名,化学系25名;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40名,机械工程学系78名,电机工程学系70名,矿冶工程学系35名。共计录取435人,平均录取率约12%,文法学院录取率不到10%,又当时高中入学门槛不低,所以考上大学十分难得。后来的青年远征军英文翻译丁仲昆、贵州省副省长周衍松、湖南省社科院院长汪澍白、著名华裔教育家黄润岳、法学教授曾广载等,都在当时的新生录取名单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