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民族政策耀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9-25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网
分享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六十周年特别报道

   

  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60年前,从土家族的认定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迎来中央和外省祝贺团。

  “土家”是单一民族

  1949年9月至11月,湘西各县相继解放。党的民族政策也唤醒了湘西的土家人民,部分土家知识分子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承认土家是一个单一民族”的要求。

  最先向中央提出要求的是在家乡永顺县任教的土家姑娘田心桃。

  1950年9月底,田心桃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上北京。在京期间,当中央领导人问及她的民族身份时,她说“我是土家,不是苗族”,并向中央领导人介绍了土家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提出了“承认土家是单一民族”的要求。

  在观礼活动期间,田心桃还同代表团一道聆听了周恩来、李维汉、乌兰夫等领导人有关民族政策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在相关单位的推荐下,她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相关文稿用土家语进行了录音。语言研究所所长罗长培教授当场表态:“田代表的发音准确、清晰,土家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随后,在中央民委派研究人员同各民族代表座谈时,她又向中央研究室的杨成志等教授详尽介绍了土家人的分布地区、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情况,呈送了记载有土家语言的《永顺县志》和土家服饰、土花被面(即土家织锦)、挑花腰带、手帕等土家工艺品。

  田心桃的这些言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也为后来研究、识别土家的民族成分提供了首批材料。

  1951年下半年和1952年,田心桃在中南民族学院任教期间,又同该学院的土家学生彭凯、彭清海等人,再次向中央和中南局反映土家情况,得到了中央和中南局的进一步关怀与重视。

  同时,从干部到农民,从教师到学生,从机关到乡村,土家人以个人或者联名的方式纷纷向中央写信,迫切要求“承认土家族是少数民族”并“实行区域自治”。

  政协人多次调研

  1953年9月,中央派汪明禹为负责人,由中央民委、中央民族学院抽人组成调查组赴湘西调查。

  1955年7月,在广西民族学院工作的彭泊教授写信给刘少奇,要求肯定土家族成分问题,并呈上由彭武一执笔的《湘西土家人民古代历史纲要初稿》和《湘西土家语言句法初探》。

  土家人不断要求“承认土家为单一民族”,中央也更加重视。于是,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1953年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对土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分派全国政协民族工作组组长潘光旦教授研究土家历史,分派语言学专家王静如教授研究土家语言。到1955年下半年,两位教授完成了研究任务,分别撰写了专文。潘光旦写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用确凿证据阐明了土家是历史悠久的单一民族。

  1956年3月,潘光旦再赴永顺、龙山等县的土家聚居区和川东、鄂西等地,深入到偏僻的土家山寨,使土家人深受感动。由于潘光旦年老腿脚行走不便,土家人就用“滑杆”(简易轿子)抬着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事实证实了他撰写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的科学性。

  这年3月,中央统战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呈报了《湘西土家民族成分问题》的报告。

  同年五六月间,中央又派人组成中央、省、州联合调查组,再一次到龙山、永顺等地调查。

  经过5年多的调查研究,在得到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中央于1956年10月告知中共湖南省委,中央已同意土家为单一民族。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用“加急”电报通知了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

  曾被湮没了的土家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获得了新生。

  酝酿联合自治

  土家族的民族成分正式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问题。

  1957年初,中共湖南省委根据湘西已建立了苗族自治州的情况,对土家族的区域自治问题提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方案:一是土家族与苗族联合自治;二是土家族单独自治。这两个方案传达到湘西各族干部群众讨论、酝酿期间,出现了“联合”与“单独”自治的两种不同主张,各自都提出了理由。

  “单独”或“联合”这两种自治形式,两者形式虽然不同,但都合乎党的民族政策,并没有什么根本矛盾。为了将这两种自治形式求得一致的意见,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和湖南省政协联合组织了一个389人的“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其中有3个文工团、14个电影队、20个医疗队,在副省长张孟旭团长的带领下,于1957年5月20日从长沙出发,21日到达吉首。

  在自治州直属机关、单位访问3天之后,全团又分成3个分团赴各县访问。访问团在宣传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对土家的自治形式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7月11日,全州的访问工作结束,共历时50天,召开2300多次群众大会和座谈会,到会群众达32万人次,个别访问8000多人。

  访问工作结束后,8月初,省政府邀请湘西州的部分党政领导和土家族及苗族干部、知识分子共30多人到长沙列席省人民委员(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了《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并报请国务院批准。

  授予一枚铜印

  1957年8月7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在长沙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制定了筹备工作方案。

  9月6 日,国务院举行第57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

  9月15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吉首举行。19日,大会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以及相关人事事项。

  9月20日上午,大会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进行选举。当执行主席宣布当选人名单时,会场内掌声雷动。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时任湖南省副省长谭余保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将国务院颁发的一颗用红绸包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铜印授予石邦智州长。

  当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全体代表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会的各项决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告成立。

  本文参考田荆贵著《土家纵横谈》(2007年未来出版社)等;感谢向海军、向绍文提供文史资料。

  

数说湘西大变化

  381倍增长

  60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产总值增长38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5倍,财政总收入增长91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5倍。

  100万城镇人口

  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1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突破100万人,城镇化率由1957年的7.3%提高到2016年的43.1%。

  2884亿元投资

  全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4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其中近10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1.8亿元,年均增长22.5%。

  7条高速公路

  

  建成7条高速公路、铜仁·凤凰机场,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加快建设,湘西州融入了长沙、重庆、贵阳、桂林4小时经济圈,迈入高速时代,即将迎来高铁时代。

  1.28万公里公路

  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适宜通公路的行政村通公路,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28万公里,是1957年的23.6倍。

  70.24%森林覆盖率

  加强生态建设,森林总面积由建州时的446万亩增加到1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生态效益总价值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3820万人次游客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开始起步,2000年后迅猛发展,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矮寨大桥四大旅游黄金板块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州接待游客由2007年的794万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3820万人次,旅游收入由31亿元上升到265亿元。“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农民收入增长55倍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13元,比1978年增长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13元,比1997年增长5倍。

  减少贫困人口50万

  近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14%,湘西州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已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聚焦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