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 产教融合塑匠心 创新发展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2-01-16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同心向未来.jpg


“湖南汽车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摇篮”“交通运输类专业豪门”——这是行业给长沙汽车工业学校贴的标签。


近年来,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充分发挥地处长沙职教基地和雨花经开区的地域优势,紧紧围绕汽车智能制造业和汽车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第一阵营,为社会培养输送几万名专业技能人才,成为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一匹黑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也是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一直以来为之努力并将持续推进的目标。


湖南汽车工业学校校园.jpg校园全景。


以“琢”为引   培养新时代匠人


“学生是一块块待雕琢的美玉。”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提出了中职学生“琢”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立德树人育才体系。


学校坚持并传承“军训开路,养成跟上”的德育管理模式,通过“一日三课”——早训话、午军歌熏陶、晚新闻述评,锤炼学生优良品质;创新开展入学军训、军训会操、阳光体育、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


这些独具特色的德育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成为学校“琢”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学校申报的“琢文化体系建设”荣获首届湖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


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是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一贯以来的教学重点。


在学校的课堂上,教学的不一定是学校老师,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企业专家进校园授课,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企业现下最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切身诠释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


2021年12月,13名劳模工匠,其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百优工匠、湖南省劳模走进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向学生们分享匠心故事。


“长汽人心中一定要有梦,我们都要有工匠梦。”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校长胡冬生一直勉励师生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他希望学生要向劳模工匠看齐,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以一流的技能和业绩建功新时代。


“湖南省实体经济企业优秀班组长”王欢、“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的钳工状元刘志军、“长沙好人” 卢泉福、创业典型黄华中……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校园文化和匠心精神的熏陶下,随时可熟练上岗的长汽学生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对口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效力?长沙汽车工业学校给出的答案是——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学校主动融入“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根植长沙地区汽车产业链前、后市场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推动长沙22条产业链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围绕“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这一目标,建立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对接长沙汽车智能制造业和汽车现代服务业产业群(链)两大主导产业。


在教学上,学校实施预备员工制度,紧贴岗位实际,为学生们“量身定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了优质高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汽车智能制造专业群积极对接晓光模具、长沙比亚迪、广汽三菱等3家园区企业,推广预备员工制,近五年来,已定向培养预备员工2359名。


汽车现代服务专业群积极对接湖南申湘别克4S店、华洋世纪雪佛兰4S店和上汽通用车工坊湖南区委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实施现代学徒制,已定向培养现代学徒172名。


以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所需的实用性、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与数十家名优车企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订单培养率40%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全部实现在长沙地区支柱产业就业,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性达99%。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配图1.jpg学生在实训车间上课。


“厂中校+校中厂”   产教融合驶向快车道


把企业车间建到学校来,将学校课堂搬进企业厂区去。这种“校中厂”“厂中校”并行的模式是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探索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


2015年,围绕汽车现代服务专业群建设,学校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达成ASEP项目深度合作协议,成为中南地区唯一合作的中职学校。并对接上汽通用4S店建设要求,建设了ASEP项目实训基地,作为“校中厂”项目,让企业参与到学校招生、授课、实训、就业等过程中,充分参与人才培养,也让学生在校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标准、体验4S店的工作流程。


围绕汽车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长汽—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长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制造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和“长汽—广汽三菱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四大基地建设作为“厂中校”match项目,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积累了职业经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教学课堂不再限于学校教室,还可以是在全仿真的城轨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工厂、机器人实训室、企业车间……上课与上岗融合,由此实现了校园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既是在学习,也是在工作,在校内就能完成从学生、学徒,到准员工、员工的完整转变。


此外,还有“ASEP班”“比亚迪班”“广汽三菱班”“晓光模具班”……这些冠名班的设立,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


从一所只有10.6亩土地的“工棚式”学校,到拥有先进的实训设备、在校学生3000多人的中职现代化校园,并发展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省级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来,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通过自身建设与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职教名片越擦越亮。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宋泽锦   通讯员   刘章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