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社部按季度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铸造工”已连续入榜。
铸造工为何难招?铸造工是如何培养的?铸造工的培养面临哪些困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被誉为“江南铸都”嘉禾县的园区、企业和职校,了解铸造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难点和痛点。
锻造车间里的年轻面孔并不多见。
用工难 缺年轻人,缺技能人才
“嘉禾的五金工具停产3天,江南五金工具市场就会‘抖三抖’。”这句话并不夸张。
地处湘南的嘉禾县,立足铸造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铸造湘军”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县、劳务富民”的路子。
目前,全县有10万铸造大军,炉工、钳工、车工、铣工、镗工、模具工、翻砂工等铸造业全工序链熟练技工近5万人,遍布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成为江南地区铸造人才的摇篮和输出中心。
然而,即便在这个“铸造工摇篮”,嘉禾县的用工难也一样突出。
“车间里都是老师傅,仅有几位80后,找不到年轻人。”开春正是企业招工用人之际,记者在嘉禾铸造园区走访时,巨人机床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凌虹苦叹“人才断档”。
李凌虹讲述了其中缘由:一方面,铸造车间相较其他生产线而言,是脏活、累活,年轻人不愿意来;另一方面,不同于一些流水线作业的简单易上手、机械化,铸造生产是一个由金属熔炼、模型制造、浇注凝固、脱模清理等多工序组合的、复杂的工艺过程,一线工人更是需要熟练掌握生产的整套流程。
“熟练”“有经验”,是记者在走访园区和多家企业后听闻最多的用工要求,对于想要从事铸造的零基础、零经验的年轻工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不低的门槛。
嘉禾县政协委员、宏盛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嘉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了铸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和产能,多家铸造厂关停整改,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在嘉禾,铸造不缺劳动力,缺的是年轻一代的工匠,缺的是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技能人才”。
在宏盛铸造模具车间,工人在组装“消失模”模具。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摄
培养难 “师带徒”并不好带
“如果有年轻人做工意愿很强烈,但是完全没有基础,也没有熟人带,会招进来吗?”面对记者的问题,蒋斌思考片刻,回答:“一般不会。”
当被问到对工人的基本要求,蒋斌给出了答案:“要么有经验,要么有人愿意带入门。”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如果非亲非故,工厂的老师傅也不愿意带,因为工资按集体计件,带学徒会降低整体工作效率,拉低工资水平,还需要承担出差错的责任和风险。
“略微懂点理论还好一点,如果完全零基础,企业的培养成本很大,没有师傅带,没法上工。”谈及招收无经验、无人带的年轻人,李凌虹同样表示很为难。他告诉记者,铸造是高危行业,设备多、做工讲求精细,新手学徒初上岗,掌握不好容易出安全事故,企业要担很大的风险。一旦下错一个泥芯,可能整个铸件就报废了,最起码得损失上万元。所以,巨人机床对新入职员工会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宏盛铸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按工段分班分组,并设置一名主管,新员工有疑问可请教主管,公司也会对新员工按“公司-主管-班长”的流程进行三级培训——公司负责培训安全、环保和现场注意事项,班长负责培训工具使用和操作方法。
在宏盛铸造有限公司的模具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一堆堆白色泡沫块中进行模具组装作业。这些白色泡沫块被称为“消失模”,消失模铸造是一种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泡沫模型拼接组合成模型簇,相较传统模具更加环保。蒋斌介绍,这一模具车间现在主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工人掌握基本的数控技术即可,环境也更为干净,年轻人相对较多。
正在现场指挥作业的王师傅18岁便进了模具车间,经过8年的打磨,已成长为车间主管。“刚开始进来是跟师傅学,后来有不懂的就在网上自学。”王师傅告诉记者,虽然参加过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但自己平时主要还是通过网络教程自学AutoCAD等三维建模软件。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企业会不定期组织员工开展职业培训,但在铸造车间,更常见的仍是传统的以师带徒模式。
解难题 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铸造技能人才的短缺和培养,是嘉禾县政协主席何翔凤长期关注的问题。近日,何翔凤通过政协云提出微建议反映:目前,全省设置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没有开设铸造工的培训科目,也没有基层培训机构能够承担这项培训任务,大部分从业人员靠一代传一代的帮带经验,成为从业人员技能提升的瓶颈。
为此,何翔凤建议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上增设铸造工科目,在师资要求上适当降低门槛。同时,围绕铸造工特色技能培训,制定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这条微建议被省政协常委、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领办。他表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将协调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市场及企业的需求新设置相关科目专业,并联合企业共同制订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共建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铸造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
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县里唯一一所由政府主办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一个数控实训车间,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数控设备,培养的学生定期到企业上岗实习。校党委书记周柏瑞告诉记者,学校与铸造行业密切相关的便是数控专业,以长期学历培训为主,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控人才。同时,结合当地需求,与县铸造协会、园区、人社部门为企业职工提供短期培训。
“职校要围绕产业形成全链条的工种培训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只能针对某一核心工种或某道工序进行培训。”周柏瑞认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园区、人社部门等深入调研,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再统筹企业、学校等各方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作为用工方,蒋斌认为,解决用工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筑巢引凤,提供配套的福利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希望能有一套更加完善的培训体系,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