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从一个人的血管流向另一个人的血管,这是播洒生命的种子。
有这样一群人,持续无偿捐献自己的血液,延续着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在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来临之际,政协融媒记者走近一群献血志愿者,记录他们的无偿献血故事。
20多年的行动与感召
61岁的李洪华是一名退役军人,30年前,他与数十名战友在广州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并约定“不能为国流血,就为国捐血”。
转业后,李洪华回到家乡湖南娄底,在当地一家央企工作。1997年,一次逛街时,李洪华发现娄底市也有了无偿献血车。当时,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献血车。工作人员直夸他好样的:“你是娄底无偿献血车上第一个来献血的人,为大家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那时候,家乡群众对无偿献血还很陌生,没有人敢去献血。”李洪华回忆。这次经历,让李洪华更加坚定了“为国捐血”的信念,此后,国内多个城市都留下了他无偿献血的足迹。
李洪华是O型血,家乡血站多次急需用血抢救危重病人,他总是毫不犹豫献出鲜血。20多年来,李洪华参加无偿献血200多次,献血量7万余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总血量的15倍,成为人们称道的“献血大王”。今年1月,他被评为“湖南好人”。
在超过限定年龄无法献血后,李洪华又投身公益,成为省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二队的队长,每年组织近30次献血活动,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在李洪华的家里,有一条特殊的家训,那就是要传承无偿献血的奉献精神。“我的妻子、儿子、媳妇、女儿全都积极参与献血,人人都被评为五星志愿者。”李洪华自豪地说。
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金奖3次、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生命奖牌、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金奖12次……如今,满满几大箱子的荣誉证书,成为了李洪华最引以为傲的宝贝。
用正能量去帮助他人
李洪华的故事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人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中的骨干力量,其中,多位志愿者还进行了器官捐献登记。80后吴福赐就是其中一位。
吴福赐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已经6年多,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仅2021年,他就捐献血小板12次。两年前,吴福赐的女儿眼睛患有角膜白斑,在李洪华的帮助下,接受了一位好心人的角膜捐赠,才得以恢复了视力。今年5月11日,吴福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武汉一位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两岁孩子点燃了生命的希望。“我们家曾受过陌生人的恩惠,所以更懂得感恩。”吴福赐说。
70后甄书恒是一位老师,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的他,落下了肢体严重残疾的后遗症。多年来,甄书恒虽组织过学生参加无偿献血,但他认为自己残疾不适合献血,心中始终有一份遗憾。直到两年前,他通过李洪华了解到,一位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已无偿献血达6万毫升。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2020年,甄书恒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并发动和组织身边的人积极参加献血。“通过献血的‘检验’,让我感觉到身体虽然残疾,但仍然能够帮助别人。”甄书恒自豪地说。
谁也想不到,壮实的志愿者戴辉会这么“胆小”,只要撸起袖子看到针头,就吓得打哆嗦,但他仍然鼓起勇气带头捐献血小板,还挑起了组织志愿者捐献血小板的重任。“一开始难度太大了,大家都不认可。”令戴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志愿者为株洲一位熊猫血型重症患者捐献匹配血型时,“患者的家属看到我们,激动得在地上磕头”。
1989年出生的丁叶,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建好献血志愿者数据库,她总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将资料带回家录入电脑,还自掏腰包为志愿者队伍提供后勤资金保障。“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对我来说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丁叶说,希望能够用正能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呼吁更多人参与献血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座城市的血库极易亮起红灯。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李洪华组织带领志愿者捐献血液和血小板,为多名急需用血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一位93岁的老人身患重病,急需输血维持生命,李洪华收到求助后,马上带领志愿者直接到医院献血;看到一位父亲为身患白血病的女儿求助后,吴福赐联合省血液中心与省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二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在小区发起了一场爱心献血活动,缓解了孩子急需输血的燃眉之急……
今年4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长沙,参加献血的人数大幅减少。这时,李洪华带着一群富有爱心的志愿者来到长沙市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61名志愿者成功捐献。“这次捐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沙的用血紧张。”李洪华介绍。
眼下,即将进入暑期无偿献血淡季,李洪华告诉记者,在长沙平均每天至少需要500位无偿献血者的成功献血,才能满足全市临床救治的基本需要,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政协融媒记者 陈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