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从羽太家的羊羹说起
发布时间:2016-07-23 编辑:
分享


青年周作人(中)与羽太信子(左)。



  ◆冯磊

  

  1913年5月2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太半。下午齿痛。往花枝胡同访子英。”

  

  在兄弟反目之前,鲁迅和羽太信子(鲁迅之弟周作人的妻子)一家关系处得相当不错。根据许广平先生的回忆,当年,病中的鲁迅曾经如此介绍自己的家事:“我总以为人不要钱总该可以家庭和睦了罢,在八道湾住的时候,我的工资收入,全行交给二太太(周作人之妇,名信子),连周作人的,不下六百元,而每月还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借到手连忙回家。又看到汽车从家里开出,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带走呢。”

  

  鲁迅生活的时代,上海繁华区大街上的黄包车夫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是六块大洋。这六块钱,在当时足够底层人一个月的开销。但是,花钱如流水的羽太信子一家每月六百块钱都不够用(当时鲁迅是独身)。如果鲁迅所言是真实的话,那么他的二弟媳妇或许算得上是一个“败家女”了。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谈到羽太信子花钱的本事,身为大伯子的鲁迅非常无奈:“她们一有钱又往日本商店去买东西去了,不管是否急需,都买它一大批,食的、用的、玩的,从腌罗卜到玩具,所以很快就花光了。又诉说没有钱用了,又得借债度日。”

  

  以上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购物狂式的日本女性。周二先生的夫人,买东西上瘾,一旦慷慨起来,似乎有今天某些女性“双十一”网购的狂热。面对这样任性的女人,即使把广东的剁手党请来,恐怕也无济于事的。

  

  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1912年9月到11月间,鲁迅至少三次给日本的羽太家寄钱,其中最多的一次是“日银五十元”。与之相对应的,羽太一家偶尔也寄回一点小东西作为应答。这一次,他们寄来的是羊羹。

  

  羊羹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原本是一种加入羊肉做成的羹汤。按照中国古代的规矩,“汤”指的是热水,而羹的里面则有肉有菜。中国古代的羊羹,不知是否类似今天的羊肉炖山药或者炖白菜。炖的时候热气腾腾,吃的时候一脸是汗,好不热闹。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有个名叫毛修之的人,此人出身门第高贵,是东晋将领毛穆的孙子。与父亲、祖父一样,他本是东晋的将领,后来被夏国以及北魏俘虏,摇身一变成为北魏的将军。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小,《晋书》、《魏书》、《宋书》以及《南史》和《北史》都曾为他作传。

  

  投降北魏以后,毛修之曾经向一个高官(尚书)进献过羊羹。尚书吃过以后,认为是世间难得的美味,于是转而将其推荐给当时的魏太武帝拓跋焘。东汉、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战乱的缘故,北方的知识分子和世家子弟纷纷南迁避难,江北一度成为文化的沙漠。毛修之这个世家子弟,因此赢得了鲜卑人的器重,在魏太武帝身边,后来做了大官。据说,有段时间,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负责给拓跋焘提供精美的南方膳食。高俅靠蹴鞠发迹,毛修之靠美食赢得高位。可见世间各种技能,本来就没有高下。真正的区别,无非是精与不精罢了。至于高俅或者毛修之的发迹历史,则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英雄莫问出处”。

  

  今天想来,羊羹这东西,最早或许是羊肉汤的一种,或者是山东人喜欢的羊杂汤。据说,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宋末至元初),这道美味随着禅宗进入日本,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再后来,由于高僧们不食荤腥,寺庙里就出现了一种名为“羊羹”的糕点。这种糕点由豆类做成,给人的感觉像是国内市场上叫卖的凉粉,只是似乎更瓷实一些。

  

  天正17年(1589年),和歌山的骏河店店主冈本善行右边卫将原有的羊羹作改良,在馅料中加入寒天(一种晒制而成的干菜,煮后凝固成果冻状。与现代的“琼脂”相似)制成炼羊羹,并用竹竿将羊羹的形状巩固成方形。此后,羊羹就有了今天的形状。

  

  中国的寺庙,招待外人往往会用素鸡、素鱼之类的东西。这些菜肴多用豆类加工,取的是荤腥的名字,提供的却是世俗的口味,究其实还是彰显寺庙的戒律。目的,无非是在难忍的清规之外,寻找一种讨巧和媚世的手段罢了。日本的羊羹也是如此吧,只是在民间,这种挂羊头卖豆糕的做法更受欢迎罢了。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经说过,“在所有糕饼中,我最爱羊羹。即使并不想吃,那表面的光滑,致密且半透明受光的模样,怎么看都称得上是一件美术品。尤其是泛蓝的熬炼方式,犹如玉和寿山石的混种,令人感到十分舒服。”

  

  茂吕美耶说,1817年,日本国内举行过一次“大食竞赛”,有人曾一次吃下米饭五十三碗,馒头五十个,酱油半公升,薄皮饼三十个,酒二十五公升……在这份食单里,也有羊羹的影子。当年的那个大肚汉,一次吃了七条羊羹。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都曾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饮食习惯熟悉得很。尤其是知堂先生,娶的又是日本媳妇。所以,关于羊羹,他也曾留下自己的文字。1957年8月,周作人写过一篇题为《羊肝饼》的文章。他说,“有一件东西,是本国出产的,被运往国外经历四五百年之久,又运了回来,却换了另一个面貌了……如有名茶点的‘羊羹’,便是最好的一例。”

  

  周作人讲的,其实是饮食领域“嫁女回门”的现象。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