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王文清与“经学之乡”
发布时间:2020-05-0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孙意谋


47470_zhangchunmei_1588261991605.jpg铜瓦桥


47469_zhangchunmei_1588214532277.jpg 王文清故居所在地



  乾隆三十年(1765)春天,大学士、湖南巡抚陈宏谋解任退休。这位桂林人即将离开湖南之际,来到宁乡铜瓦桥,与77岁的老朋友王文清告别,并在王家住了10天。


  王家子弟听说巡抚大人来了,都来拜见。陈宏谋惊奇地发现,这些前来拜见的人,年纪小些的已经熟习十三经,年纪大些的不仅熟知经义,还能于注疏之外别有心得,能阐发前人所未发,理精识卓,见解不凡。陈宏谋十分高兴,大为赞叹,于是表其乡为“经学之乡”,并写下一篇《经学之乡碑记》,以表彰此地学风端正,弦歌不绝。自此宁乡也被誉为经学之乡。


  据民国《宁乡县志》载,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他生于康乾盛世,自幼聪慧好学,遍游名山大川,广交海内名士。雍正二年(1724)进士及第,四年后任九溪卫学正(今慈利县江垭镇),其号九溪,即始于此。雍正九年,改任岳州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经大学士鄂尔泰上奏,奉调中央三礼馆任纂修。第二年兼任宝庆府教授,后又荐为内阁中书兼律吕正义馆纂修,参与修撰《律吕正义》。乾隆五年,兼任经史馆校勘,参与校勘《五代史》。不久,改任三礼馆副总裁。乾隆八年,奉旨重校《五代史》。乾隆十一年,诸馆书成,铨叙第一。不久,考取御史一等第三名,从此名动天下。时京城有俚语云:“记不明,问文清;解不真,问维新。”维新指的是彭维新,湖南茶陵人,时任刑部尚书。60岁的时候王文清父亲去世,他回乡服阕后,此时朝廷诏举经学,亲朋好友都催促他赴任,但他说:“吾始仕,为禄养计。今无可养,厚糈何为?且自筮会仕以来,未补外职,是天假以读书缘也。再出或外补,著述不几荒乎?”从此不问政事,埋心著述。乾隆四十四年(1779)卒于乡,终年91岁。


  王文清集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是康乾时期湖湘学派的一块丰碑,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并称清代湖南“四王”。他回乡后曾先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是岳麓书院最具声望的山长之一,《长沙府志》称其“文章德行,望重乡国者,咸为足下首屈一指”。


  王文清主持岳麓书院期间,门下学生成才者达400多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为湖南文化及湘学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认真训迪生徒外,他还为书院办了四件实事。一是解决了办学经费,二是添修了学生宿舍,三是采取了安全卫校措施,四是重修矫正了书院的座向。王文清亲手制订了《岳麓书院学规》,由其受业门人曹盛朝、王如绅等人将其勒石嵌于讲堂左壁,略云:“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项。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早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学规强调“通晓时务物理”,体现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理念。宋代著名学人胡宏曾说:“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异。”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国计民生相结合。南宋著名学者张栻亦主张“留心经济之学”,是以湖湘学派在南宋衰亡之际,涌现了一大批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中兴名臣。明末清初王船山“器中求道”的思想,魏源的“通经致用”,以及王文清的“通晓时务物理”,都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扬。因而,王文清被尊为湘学承先启后的泰斗。


  王文清于经学、史学、考据学、诗歌皆有很高成就,尤以考据学为最,“宁乡经儒自易袚外,莫如文清。”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五十余种几近千卷。主要著作有《考古源流》《仪礼分节句读》《周礼会要》《锄经余草》《典制大文考》等。正是由于他在学术和文化上的杰出成就,使他名列《清史列传》。王文清逝世后,书版由其子孙藏于铜瓦桥故居,同治初元毁于火灾。1934年,他的后裔王赓猷曾于宁乡县扩大行政会议上提议刊印先生遗书,后不了了之。王赓猷只好自行将《锄经馀草》十六卷、《锄经续草》六卷、《考古略》八卷合为一书付梓。后《湖湘文库》根据这一底本加以编辑整理,合成《王文清集》。此外,王文清还参与修撰地方志乘,有《长沙府志》五十卷,《宁乡县志》十卷首一卷。


  如今的铜瓦桥还在,横跨于八曲河之上。由于道路早已废弃,铜瓦桥也失去了往日风采,孤独地在荒草蔓延的时日里打着盹。站在桥上向南望去,越过层层稻田,可见到王文清故居,如今那里归属于夏铎铺镇。北边长张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曾经是王家学堂,属于金洲镇。王文清当年每天从家里出发去学堂讲学,铜瓦桥是必经之地。某年某月某日,王文清从桥上经过,不经意间留下《铜瓦桥溪上》三首:


  铜雀当年瓦,飞来覆此桥。云霞连浦动,烟火四山遥。春到鱼能化,秋深柳不雕。岂无车马度,何处染尘嚣。


  小水通何处,桥边一草堂。有时来濯足,随意好流觞。布帽冲风稳,芒鞋踏月凉。渔郎元未到,那复觅沧浪。


  万卷藏书在,千秋识此溪。牖开青字古,楼与白云齐。廊庙知龙肉,天涯策马蹄。襄城存旧辙,七圣未教迷。


  铜瓦桥西,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正在修建,路名“金水路”,路牌早已高高树立,直指铜瓦桥方向。朋友说金水路将从铜瓦桥经过,能不能保留铜瓦桥,还很难说。


47471_zhangchunmei_1588261974106.jpg

  “经学之乡”石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