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新城(1893—1960),字心怡,号畅吾庐,溆浦人。著名出版家、教育家。1928年,任《辞海》主编。1930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
何先培
一
1952年,张立俊被分配到中华书局工作,他万万想不到竟成了舒新城先生的同事。报到那天他特别兴奋,四处打听舒新城先生的办公室,好去见见他。其他同事觉得他冒冒失失的,刚报到就打听书局领导的办公室,以为是舒新城先生的亲戚或老乡。当别人问他时,他却笑而不答。
当张立俊知道舒先生办公室在四楼《辞海》编辑所时,很想去看他可又畏缩不前,就一日拖一日地等待机会。
原来,张立俊从小就是舒新城的“粉丝”。他曾撰文回忆,小时候发现家中书柜有一本又大又厚的书,特别显眼,就问爸爸那是什么书,爸爸告诉他是《辞海》,由中华书局出版,主编是舒新城先生。从那以后,张立俊便记住了舒新城这个名字,并想着以后有机会去中华书局看看舒新城的模样。
二
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月,一天,张立俊匆匆吃完中饭,就快步上了四楼《辞海》编辑所。他看见门口放着一张写字台,旁边坐着一个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问他:“小同志,你有事吗?”张立俊心里一慌,连连摆手:“没,没事。”“没事就走吧,不要影响里面人工作。先生们工作很忙,他们都在做大事呢!”工作人员说。
张立俊鼓足勇气说:“我是来想见舒新城先生的。”工作人员问:“你认识舒先生吗?你是哪个单位的?”
“我也是中华书局的,刚来不久,是铅印课的实习生。我小时候就敬佩他,想来看看舒先生。”
“同单位的人,也不能在休息时间随便找人呀!你还是等下班以后再来吧。”工作人员说。
张立俊正准备迈开步子下楼,这时,从编辑所里走出来一个人,中等个子,50岁左右,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身着灰色长衫,看起来很绅士。他冲着张立俊说:“唉,小同志不要走!你是刚进单位的同仁?”张立俊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
“哈哈,欢迎,欢迎!”这位绅士模样的人显得特别高兴,轻轻地拍了一下张立俊的肩膀,亲和地说:“小同志以后我们要好好合作,我编《辞海》,你印《辞海》,都为《辞海》而忙,好好地干,我们都是一家人哪!”
当得知张立俊特意是为了来看舒新城后,他又大笑起来:“舒新城有什么好看的,还不是跟你一样,一个鼻子两个眼睛的?”
张立俊一听,不高兴地回应:“我怎么能跟舒新城先生比呀,我只是一个小人物。”
这时,从编辑所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喊道:“舒先生,有您的电话。”那个很绅士的人便向张立俊招了招手说:“小同志对不起,我有电话,我们下次聊,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我会去铅印课看你的。”
张立俊望着他的背影,听到刚才里边的人喊舒先生,他心想难道就是舒新城先生?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小同志,他就是你要找的舒新城先生呢。”
张立俊带着既激动又遗憾的心情下了楼。
三
一天, 舒新城在铅印课主任的陪同下,来到铅印课视察工作,见到张立俊一下就认出来了,微笑着问他:“小同志,上次我对你说过今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多,你看我今天不是看你来了吗?怎么样,工作习惯了吗?”
张立俊说:“习惯了,在这里工作很好,大家对我很好!”
这时课主任接着说:“小张表现不错,工作认真负责,现在正争取加入青年团呢!”
舒新城听后,伸出大拇指在张立俊眼前晃了晃,夸赞说:“青年人就应该多多进步,小张,祝贺你啦!”说完紧拉着张立俊的手摇了几下。
从那以后,张立俊经常见到舒新城。尤其在印刷《辞海》的日子里,舒新城天天在铅印课里检查印刷质量,有时工作到深夜,这种工作劲头深深感染着包括张立俊在内的所有同仁们。
因长期工作劳累,1960年11月,舒新城不幸病逝。后来成为作家的张立俊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舒新城先生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