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
大约140年前,宝庆人将“蛮牛”的外号送给了一个远道而来的山东人李尚卿(1833—1905),形容他性格坚定如猛牛、原则问题绝不通融。从此,李蛮牛这个名字伴随他一生,真名反而少有人知道。
李蛮牛是光绪三年进士,历任城步、新宁、邵阳、湘阴等县知县,清正廉洁、务实有为,被两江总督刘坤一称为“天下循吏第一”。有一首民谣广泛流传:“水打状元洲,清官去不留。要得清官到,除非李蛮牛。”宝庆人素以血性坚毅、风骨强悍著称,“其俗好勇”,不怕官的“刁民”不少,偏偏对李蛮牛敬畏有加、念念不忘。在邵阳县衙外,曾立有《李蛮牛治邵阳县铁铸去思碑》:
邑侯李公治邵阳有善政,邵人爱之弗能忘也,为歌而冶铁以碑之。投牒易,见官难。侯日坐堂皇废寝而忘餐,昨事今已判,牒书墨未干。官一随侍百,官贪随侍纵,唯侯约之不为众用。化鹰为鸿兮化鸡为凤,以翼我民兮,无我民愚弄。官放衙,爪牙纷攫拿。官履乡,鸡犬都惊惶。侯兮侯兮,饭不需民一匙,饮不取民一卮。侯之心兮日白天青,侯之恩兮岳重渊深。侯之来兮云何暮,侯之去兮幸勿遽。桐邑千秋兮,以永令誉。吁嗟乎。石有时而勒□有时而仆。后考贤宰兮视此铸。
从碑文中可看出,李蛮牛关心民瘼、简政便民、厉行节俭、善于断狱,是一位独立特行的好官。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李蛮牛的故事。
一次,学台大人外出视察,各地无不极具盛宴讨好上司,但李蛮牛只按正常标准供应,学台大人随员气得打碎碗盏,学台大人也当面严责。不料李蛮牛拂袖而去,并将办伙食的差役全部撤回。宝庆知府闻讯前来调停,李蛮牛还是照原有标准办理。李蛮牛坚决不奉承上司,反对别人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态度鲜明、行为激烈,真是“蛮牛”脾气。
曾有甲乙二人为一支竹烟杆争吵上公堂,李蛮牛见杆色老而红,铜饰有光彩,于是先命甲吸三袋,连吸之而烟灰一吹即脱。后乙也吸三袋,须连磕三次。李蛮牛立判曰:乙吸烟每次必磕其灰,吸到竹色老红时,烟斗已磕坏,去其大半,铜饰亦无之矣,烟杆属甲无疑。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如审失银案、断遗产案、断偷鸡案、查赈案,无不从细微处着手,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湘阴县也有李蛮牛去思碑,永定县(现张家界市永定区)还有“万家生佛花满庸城”的牌坊。李蛮牛从湘阴县调任江华县时,百姓编了一百多行的《湘阴李大令亲民谣》,满是挽留和歌颂之情。数年以后,李蛮牛回任湘阴县知县,百姓又欢欣鼓舞写就《李官歌》。晚清湖湘才子吴獬将《湘阴李大令亲民谣》和《李官歌》收入本人文集,并作了序言。吴獬是光绪十五年进士,他和李蛮牛并没有直接交往,却对李蛮牛称赞有加。由此可见,李蛮牛在湖南的官声甚佳。
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南方也“教案”频发,朝廷下令各省驱逐西方传教士。湖南巡抚俞廉三发布告示,让各县落实。著名湘绅叶德辉出面阻止,但俞廉三不为所动。时任湘潭县知县的李蛮牛采纳叶德辉的建议,查封教堂,将传教士礼送出境。后来,湘潭县成为全省唯一不用承担赔款的县。叶德辉名声不怎样,李蛮牛却独具慧眼、从善如流、不以人废言,爱国反洋教不含糊,且开放意识、文明观念、外交常识也高出一般官员,尤其难得可贵。
1905年,李蛮牛奉旨补授衡州府知府,不料上任途中病逝于长沙。各地百姓闻讯大悲,素闻其令名而翘首等待的衡阳人更加嗟叹不已。
1925年末,对李蛮牛的史料有过一次集中发掘和整理。邵阳县议长谢闰、县知事朱家缙呈文省署,请求新建公祠纪念李蛮牛,“距今垂三十年矣,虽时移势易,而风流余韵犹在民间,歌颂之声,洋洋未歇”。湖南《大公报》也公开征集关于李蛮牛的文献,并于一个月内推出四个专号,发表文章20余篇。邵阳、湘潭、湘乡、湘阴、江华、永定、永顺、安化等地,包括李蛮牛因丁忧任职十日的醴陵,都有来稿,甚至有人从汉口、韶关等地寄来稿件。李蛮牛的身份、仕途经历由此清晰,生动的民间歌谣、传说和故事,还原和丰富了李蛮牛的清官好官形象。
李蛮牛去世20多年后再次被重视,也有时代社会形势原因。当年五月,湘省开展了公开选拔县知事运动,在报刊上发布公告,鼓励优秀人才自愿参加。选拔工作由省长亲自主持,礼聘国学大师章太炎担任主考官,经过规范的笔试、面试等程序,从438名参考者录取30名,公示后送吏治研究所培训半年,再行任用。选拔考试历时半年,社会影响广泛。稍后,还进行了法官选拔考试,从北京邀请著名法学家江庸担任主考官。当时,各军事长官、地方实力派喜欢插手人事,保举县长、校长、局长、所长等,而人选良莠不齐。省政府颁布县知事及法官任用条例,举行公开选拔考试,就是要纠正不良风气。这种形势下,政界、学界和新闻界以不同的心态,或是对比,或是怀念,或是期待,不约而同以空前的热情,发起和推动了诸多关于李蛮牛的话题。
近年来,对李蛮牛的关注度又有回升。山东省还有人来湘,寻找李蛮牛当年的踪迹,对这位乡贤充满了敬慕。时光流逝,新旧代谢,但李蛮牛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