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所在村已成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
□王承英
在我的家乡——澧县复兴镇曾家村曾家峪水库边、两棵百岁的桂花树旁,便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牺牲的中共湘鄂边区游击司令部政治指导员、中共公安县委书记胡竹铭祖居地。百年老宅遗址上,一块石碑写着:“澧县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胡竹铭故居旧址”。
1927年10月22日夜,胡竹铭牺牲于湖北省公安县章庄铺镇松林村齐家峪,年仅24岁。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块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播中国,中国共产党创建并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时刻,胡竹铭,这位饱读诗书,受到新思想新文化洗礼,满怀雄大抱负与理想,在革命阵营初露峥嵘的年轻人,却永远倒下了,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为改变时局做好自己
清光绪三十年(1904),胡竹铭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胡远桂,晚清文林郎。
胡竹铭6岁起跟父亲读私塾。几年后,又到一位叫庹竹虚的先生门下攻读外语三年。在家乡饱读诗书的同时,胡竹铭也耳闻目睹了乡亲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卖儿卖女的苦难景象。他立志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获取更多知识,为改变时局做好自己。
在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之前,胡竹铭已经婚配,妻子叫龚伦壁,比他年长两岁。夫妻育有一子,几岁便夭折,龚伦壁也在23岁时早亡,胡氏族谱评价这位短暂的胡家媳妇“识字明理惜其不寿”。
1921年,胡竹铭考上了湖南公立商业专科学校(现湖南大学前身的一部分)。3年修业期满后,胡竹铭考入东南大学。
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东南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刚进校门的胡竹铭风华正茂,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文化气息,使他激情澎湃。1924年初,以东南大学为主的一批年轻学子在东大梅庵开会成立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宗旨是组织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胡竹铭成了这里的常客。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东南大学举行了追悼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诫使胡竹铭深受启迪和鼓舞,他撰写了《二十生日感言》《金陵见闻杂记》以及长江各埠考察等作品(后散失),明确提出消灭剥削压迫、推进民主科学、打倒反动统治,才是有志青年之追求。他与同学们还一道全力投入五卅运动及工人运动。
也许是父亲对他有太多的期许,胡竹铭渴求知识,打开思想牢笼,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此时,他又关注到长江岸边一所更具革命精神的学校——武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学校的教育原则旗帜鲜明:“学习科学知识,造就革命人才,拥护工农利益,建设民主的新社会。”1926年7月,胡竹铭毅然转入武昌中山大学。
1927年1月,胡竹铭在武汉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高师附小开幕,几乎同时,陈独秀第二次来武汉大学做演讲,胡竹铭近距离感受、聆听后,激动不已。他迫不及待,争取党组织派遣,告别校园参加革命活动。
打响湘鄂西秋收暴动第一枪
之后,胡竹铭受党组织派遣赴湖北蒲圻(今赤璧)茶庵岭开展工作,从此正式走上革命生涯。茶庵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边蒲圻中心县委所在地,被后人称为赤壁的“延安”。胡竹铭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刚成立的蒲圻县委工作。他以办学为名到各个村庄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仅仅3个月时间,蒲圻县农民协会发展到10个区75个乡,农民协会会员达5万人。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政变,革命处于低潮,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这年8月,胡竹铭被任命为湘鄂边区游击司令部政治指导员(司令员为张星川),兼任公安县委书记。
为了掌握和扩大党的武装力量,胡竹铭联合湖南省澧县党组织,在公安县与澧县交界处,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胡竹铭的组织才能得到进一步展示,他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为了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领导,正式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并号召以革命基础好的湖南、湖北等省为中心进行秋收暴动。
根据湖北省委安排,公安县被确定为秋收暴动的重点县。
1927年9月10日,鄂西特委和公安县委在郑公渡召开军事扩大会议,作出以公安县人民自卫团为主力,发动公安江陵农民起义,首先攻打弥陀寺“卞永丰”的决定,并指定胡竹铭等组成暴动指挥部。
弥陀寺在公安县与江陵县交界处(今为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弥市老街),是江南重镇; “卞永丰”是地主卞志高的号匾。
9月22日寅时,作为主力的公安县自卫团和各区农会、梭标队等配合力量全部进入阵地,数以千计的自卫团战士和农会会员冲进卞家大院。“卞永丰”的所有财产被没收,弥陀寺由江陵县委接管。
弥陀寺一仗打响了湘鄂西土地革命战争第一枪,与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遥相呼应。这大大鼓舞了湘鄂边区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锻炼了农民武装,培养了革命骨干,为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农村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血洒齐家峪
1927年9月秋收暴动后,敌人重兵围剿,湖北省委决定以公安县武装力量为基础,组成湘鄂边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0月18日,胡竹铭等人带领游击队三支武装力量共约100多人向石子滩靠拢。他们决定和澧县“挨户团”团长熊伯范联系,拟将熊的队伍收编后,一道前往松滋县。不料,熊伯范这个两面派见形势于己不利,表面上同意收编,暗中却使出诡计。
10月21日,胡竹铭等人在澧县蒋家大桥与杨岸(澧县县委派来策反熊伯范的党组织代表)、熊伯范会面。杨岸向胡竹铭介绍了熊伯范对党组织的理解及革命意向,胡竹铭当即表示接受熊伯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要把他的队伍带到湘鄂边界去。熊伯范和同伙却暗地与当地匪徒蒋海峰、刘春山等人勾结,布置了3倍于胡竹铭所率队伍的兵力。
22日晚,熊伯范捎信给胡竹铭说国民党武装已从外面追来,部队必须赶快离开石子滩,去舒家铺集结。其时,熊伯范已带20多人到了舒家铺,住在齐家二屋。公安县委的武装和领导成员则住齐家大屋。
齐家大屋和二屋坐落在齐家峪,一南一北相距不过300米。部队住下后,熊伯范以入党积极分子并即将加入共产党的名义请公安县委负责同志去二屋开会。深夜,胡竹铭主持熊伯范的入党仪式并研究下一步党组织的行动计划。正在这时,屋外突然响起连续枪声。熊伯范里应外合,闻声退出,命两个短枪手连连开枪,将胡竹铭等人逼到里屋。胡竹铭躲闪并赤手空拳与之搏斗,冲出房间几步后中枪倒地。胡竹铭被害的同时,熊伯范的另一支队伍又包围了游击队驻地齐家大屋,经过短暂战斗,公安县委领导全部遇难,100多名游击队战士在毫无戒备中,被敌人乱枪扫射,大部分壮烈牺牲。
胡竹铭等人的遗体,由齐家一伍姓长工掩埋在公安县章庄铺镇松林村。
胡竹铭和战友们牺牲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没有实现他更大的革命抱负,更没有看到新中国建立和共产党执政,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
近一个世纪以来,胡竹铭的乡邻和族人都被他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着,激励着。他没有留下直系后代,没有故居房屋,没有纪念馆,也没有一篇全面记录他的文字。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同村乡邻,我通过多方调查考证,写成此文,作为对烈士的追思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