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魏源与顾祠会祭
发布时间:2023-05-13编辑:湘声报
分享

陈扬桂


顾祠会祭是指在北京顾炎武祠堂举行的会祭活动。

顾炎武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日知录》被学术界尊为精品,成为有清一代文史大家一再疏正论辩的“显学”。基于他在学术界、思想界的巨大影响,鸦片战争后,山西张穆和湖南何绍基这两位著名学者,为弘扬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倡首在北京广安门内的报国寺旁,修建顾炎武祠堂,供奉顾炎武为学界的精神领袖,并定期举行会祭。

魏源是早期顾祠会祭的活跃分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魏源入京会试,名列十九,却因答卷草率,被取消当年殿试资格。五月二十八日,他参加了顾祠的第一次生日祭,随后返回苏州,重订《圣武记》。次年,魏源进京补行殿试,中了进士。这一年,他又参加了顾祠春祭和生日祭。此后,他去了江苏做官,在杭州西湖边上出家,再也没有回到京城,自然无缘参与之后的会祭。但只要在京,对顾祠会祭,魏源是基本上次次在场。

魏源之所以如此热心顾祠会祭活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对顾炎武的崇敬。魏源“师法亭林,具经世之志”,是一枚忠实的“顾粉”。他与顾炎武思想观点高度一致,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对一味钻故纸堆,提倡关心天下兴亡,为强国安邦而做学问。作为晚清著名诗人,魏源对顾炎武的诗也极为服膺。其次是因为他与顾祠会祭的两位倡首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彼此交情深厚。他与张穆时常讨论西北史地之学,一道去国史馆翻阅康乾平定西北的原始档案。两人在研究郦道元《水经注》时,还联名揭露戴震抄袭赵一清的行为,由此演变为持续百年的郦学公案。为了帮助魏源完成巨著《海国图志》,张穆从永乐大典中誊出《元朝秘史》全部汉文总译,将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送给魏源,刻入《海国图志》一书。当时的学术界将他俩并称为“南魏源,北张穆”。与何绍基,除了朋友关系外,还有同乡之谊。魏源曾在扬州自己的别墅絜园请何绍基喝酒,何绍基有《扬州魏默深留饮絜园》的绝句两首为记,其中“著述匑匑吾老默,今日絜园真请客”之句,尽显真挚友情。另有一首绝句《柬魏默深》:“惠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若非情深谊厚,能诉如此衷肠?两位老朋友发起的活动,重情重义的魏源,焉能不积极参加?魏源热心顾祠会祭,还因为受祭者顾炎武和参加会祭的学者,大多是西北史地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而西北史地和元蒙历史正是魏源关注的领域。魏源曾与徐松“商论天下形势、西北地理”,所著《元史新编》吸纳了徐松不少意见。顾祠会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北史地学者的学术沙龙,这个社交平台,助推了魏源著作及思想的传播。如咸丰八年,曾与魏源一块参与顾祠会祭的王茂荫,奏请朝廷刊发《海国图志》,要“亲王大臣,家置一编”,以拓展主政者的洋务知识。

顾祠会祭自1843年至1922年,持续80年,每年有春祭、秋祭与顾氏生日3次会祭。“自道光甲辰以来,京朝仕宦之号称名士者,几无一不与此祭”,前后参与会祭的官宦、学者共500多人。

让人费解的是,魏源与曾国藩是同乡,且改革开放的主张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多相通之处,但在魏源的朋友圈里,似乎很难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同样,在顾祠会祭题名卷上,也找不到学者型达官曾国藩。有人撰文说,曾国藩参与过顾祠会祭,并在祭后与众人会餐,但碍于顾炎武的明朝遗民身份和对文人结社的顾虑,一生谨慎的他未在题名卷上签名。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