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一件珍贵的红军蓑衣
发布时间:2024-12-03 编辑:湘声报
分享

  

  □ 张贵付 蒲泽生


  这件红军蓑衣的珍藏者是郴州市苏仙区原横垅村(现望仙村)小学退休教师曾凡雄,年已73岁。

  曾凡雄讲述了这件红军蓑衣的来历,那是一段曲折而令人震撼的故事——

  1934年8月11日,任弼时、肖克和王震率部由江西遂川突围至湖南桂东寨前圩,翌日召开西征誓师大会,宣布红六军团成立。

  旋即,红六军团经汝城、资兴一路西行,8月16日清晨进入郴县(现苏仙区)桥口,受到郴县县委和游击队一路迎送。当天红六军团兵分两路前进,分别在锁石桥和槐树下向郴县托付伤病员共82名。

  当天夜里,游击队连夜雇人将这些红军伤病员护送至横垅村。原来,横垅一带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且是游击队根据地,郴县县委已在此开辟了“红军医院”。

  第二天一早,乡亲们将连夜送来的伤病员分别安置到红军临时医院——鹿溪社馆大院和曾家屋场。

  当时,世代祖居曾家屋场的曾宪锑(曾凡雄的爷爷)家有10多口人,6间土坯老屋。他带领家人将厅屋腾挪出来,安置了七八个红军伤病员。他们都很年轻,最大的才30岁出头,最小的尚不满16岁。

  这些红军战士都是从江西那边来的,讲的是江西客家话,而村里人也是讲江西客家话,其祖上是明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移民过来的。于是,彼此之间便多了一份亲情,大家互称“老表”。

  当时,曾宪锑的二儿子曾庆迁(曾凡雄二伯)懂草药,会武功,是当地游击队的交通员。他带着14岁的弟弟曾庆池(曾凡雄父亲)每天采来草药,为红军伤病员疗伤。其中,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位30多岁的重伤员,其多处受伤,无法挪步行走。

  经过曾宪锑一家人的精心治疗照顾,半个多月后,几个伤势较轻的伤员可以行走了,便陆续转移至大山深处的东茅垅,在那里的“红军医院”继续治疗。

  此时,山外的风声愈来愈紧,随时要谨防国民党保安团进山搜查红军伤员。情急之下,曾家人想出了对策:白天将这名重伤员隐藏在屋后竹林的窝棚里,由小儿子庆池送饭换药,到了晚上夜深了,再悄悄接他回屋。


湖南政协新闻网


  就这样,已进入11月了。这一天清晨,曾宪锑一家人欣喜地目睹到:他们已视为亲人的“老表”——红军伤员起床后,居然不靠拐杖能慢慢行走了!

  一时间,他们与“老表”压低声音,彼此道不尽内心的激动。

  几天后,曾庆迁带回游击队的通知,说国民党保安团即将进山围剿,需及时送“老表”转移至东茅垅。

  依依告别时,红军伤员捧着自己的一件蓑衣,对曾宪锑说:老表啊,感谢你们一家人救了我们的命。我就要走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感谢你们,就送这件蓑衣给老表一家留做纪念。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会回来看望你们的。

  曾宪锑一下落泪了,继而不由分说执意相送一床旧棉被。接着,他让年仅16岁的二儿媳卢存英送“老表”去东茅垅,说这样可掩人耳目,碰到人盘问就说他是娘家哥哥。

  继而,在一家人的目送下,卢存英和红军伤员假扮兄妹上路了。从曾家屋场去往东茅垅的山路,卢存英平时打飞脚顶多走两个小时。但这一次带路,送的是一位受过腿伤的红军,卢存英有意放慢脚步走,担心走快了会让“哥哥”的腿引起不适。

  当他俩走了十五六里山路,来到东茅垅时,已近晌午。进村找到前来接应的游击队员,安置好红军伤员,卢存英便匆匆赶回家报平安。

  同年11月底,国民党组织三路大军从资兴、塘溪、宜章合围过来,拉开长达数月的围剿搜捕。最终,82名红军伤病员牺牲;东茅垅73栋民房被烧毁,9位当地游击队员为转移红军伤病员也牺牲了。

  噩耗传来,曾宪锑悲痛地对家人说,我们要将这件红军送的蓑衣代代传承下去,要永远记住这些为老百姓打天下而牺牲的红军伤病员!

  如今,曾家珍藏的这件红军蓑衣已传承三代,已整整90年。

  这件蓑衣用棕毛编织而成,独具传统工艺特色,做工精细,成半圆扇形。其展开两翼长约100厘米,上下高约96厘米,虽年代久远,仍保持原貌完整无损。它虽是一件蓑衣,但其印证着长征时期红军与老百姓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实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文物。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