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台湾一代纯情小说巨匠琼瑶辞世的消息传开后,湖南的父老乡亲陷入悲痛之中,人们冒着霏霏细雨和飒飒寒风,赶往她的祖居地衡阳县三湖镇大波村兰芝堂祭拜。
兰芝堂离衡阳市区五六十公里,此地原属渣江镇,所以琼瑶及其父亲笔下,写的都是“祖籍衡阳渣江”。这幢修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的老屋,曾是琼瑶民国年间两度回乡避难之所,留下了许多与祖父的美好回忆。在琼瑶记忆中,祖父陈墨西的旧礼教很严,拜见长辈,一律要磕头。
1989年5月7日,两岸关系解冻后,琼瑶第三次回到兰芝堂,代替年事已高的父母祭奠祖父。陈墨西墓地在兴隆村繁荣组虎形山,离祖居兰芝堂不远,在兴隆水库的尾端,墓旁立有琼瑶父亲撰写的《重修陈公墨西墓记》碑文。她在祖父墓前摆上祭品,献上花圈和鲜花,并行三跪九叩之礼。40年的离别,40年的牵挂,心潮难平,哀思无限,陷入深深的怀念与感恩之中。
陈墨西1923年摄于广州。 甘建华供图
陈墨西,谱名祯瑞(一作贞瑞),号潜斋、潜叟,生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正月二十五日。他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得同邑名儒王孝陔之教,遍读经史子集。光绪十六年(1890)参加县试,得授廪贡生(秀才),遂在乡间设帐授徒,并创办《俚语》小报,以白话文介绍新知,启迪愚氓。数年后,不甘困守乡里,考入武昌两湖书院,与浏阳唐才常同窗肄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墨西考入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前身),担任历史、舆地教员,后任江宁师范学堂监督(校长)。由于受镇江籍革命党人赵声(宣统末年广州起义总指挥)的影响,萌发了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思想。他还跟着赵声、阮德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等人,前往南京莫愁湖二水亭,与从日本回国从事反清活动的“鉴湖女侠”秋瑾会面。
1989年5月7日,琼瑶、平鑫涛夫妇在老家衡阳祭拜祖父陈墨西先生。 甘建华供图
嗣后,陈墨西三度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孙中山、蔡锷。宣统元年(1909)参加同盟会,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宣统末年(1911)10月,武昌首义告捷,陈墨西随孙中山先生从日本返国。是年底,应甘肃提学俞明震之邀,担任甘肃全省师范学堂监督,兼任甘肃提学署总务科长。转年初,应湘籍革命党人黄钺之邀,赴秦州(今天水市)策划反清起义。3月11日,起义成功,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史称“陇右光复”。黄钺被推举为都督,衡山人向燊任副都督,陈墨西任秘书长兼教育司司长。后甘肃临时军政府为袁世凯党羽甘肃都督赵惟熙胁迫,于同年6月7日解散,陈墨西于6月21日随黄钺回湘。
民国四年(1915),反袁战起,陈墨西被委任讨袁军总司令部驻甘肃省招抚员,再任陕北剿匪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陕西督军署驻北平(北京)代表、《真共和报》和《启明日报》总编辑等职。
民国十三年(1924),孙中山先生带病赴京,与北洋军阀段祺瑞谈判,陈墨西作为大元帅府简任谘议(政治顾问)随同前往。次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他重返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举办的政治讲习班学习,担任外班班长。近800名学员中,他是年龄最大的学员。其外孙女王璧、外孙王延在《回忆外祖父陈墨西》一文中称:外公听过毛泽东和萧楚女的讲课,33岁的青年教师毛泽东对他很尊重,在课堂上向学员恭敬地介绍57岁的陈墨西为“革命老前辈”。其间,陈墨西结识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两人同游白云山、越秀山。
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陈墨西被委任第二军谭延闿部政治顾问,旋被任命广东惠阳县长。因丁忧折返衡阳,在家待了两年,其间接到湖南宁远县长调令,但没有赴任。
民国十七年(1928)冬,应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之邀赴南京,却只弄了个政治讲习班同学会执行委员的闲差,一年后被推举为驻会常务委员,自愿辞职去中央女子政法讲习所执教。
民国二十一年(1932),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聘其为省府顾问。未及两年,鲁涤平南京病故。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天,陈墨西倦游归里。当年秋天,受省立衡阳女中(今衡阳市十七中)之聘,重执教鞭,连续五载。后转入衡山白果南华中学(今南岳区一中)教课,亦蝉联4年,还曾在衡阳县立中学(今衡阳市二中)教书3年。
民国三十三年夏(l944年8月),衡阳沦陷,侵华日寇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陈墨西目睹鬼子暴行,怒不可遏,命长孙陈继佛在兰芝堂壁间绘一巨幅中国地图,长约4米,宽3米,并亲书“此乃中国之大好河山,凡我黄胄(炎黄子孙)须誓死捍卫之”。好心人担忧他的安危,劝其作罢,他慷慷陈词:“我已年老,不能力御外寇,然能口诛笔伐,以泄我愤,死亦无憾。”数日后,日寇数人闯入其宅,用刺刀洞穿其门扉数处。他又和墨濡笔大书“此扉可作巴黎油画观”9字于其上,见者无不瞠目结舌。几天后,日寇一军官率士兵多人复来,破门而入。他正襟危坐,怒目而视,继而以日语斥责,日寇军官喏喏而退,并书一告示于门外:“日军官兵不准入内!”闻者无不惊奇。抗战胜利后,有人要他将损坏的门扉加以修整,他说:“此门扉要永远保存下来,告诫后世,勿忘国耻。”
陈墨西自称“东西南北之人”,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其一生颠沛流离,事功不显,后来出名多是因为孙女琼瑶的缘故。其实不然,他除了是知名社会活动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还是湖湘文化名人,博学广识,擅长诗文骈赋。居乡期间(1936年),他与唐廷秩、段家谦、陈纪瑞、陈樊夏、易学等12人,在今衡阳西湖公园段宅创立湘东吟社,翌年有铅印本诗词初集和别集行世。另撰有《潜斋文集》六卷、《潜斋诗存》六卷、《随笔》二卷、《大学新义》一卷等著述,可惜都已散佚。
1952年2月5日(正月初十,立春),在友人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衡阳市委主委刘劲先指点下,陈墨西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写信求助,信中说:“八十一二岁两年还在家教教补习班,勉强可以糊口,八十三岁这一年没有一个学生读书,实际饿了两三天饭。”黄克诚出面给湖南省领导王首道、周小舟、谢晋等人打招呼,陈家困难得以解决。同年夏天,获聘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每月有74元固定月薪。1953年初,省政府聘其为省参事室参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墨西先后任湖南省首届人大代表和衡阳县政协委员,以耄耋之年参加代表会议。
平生推崇乡贤船山先生王夫之的陈墨西,撰有两三万字的《王夫之学术思想之探论》,这是近世较早并颇有深度和新意的船山学论述,可惜毁于“文革”之中。1954年12月初,年已86岁高龄的他,以省人民代表的身份,由族人抬着轿子,两次赴竹花、曲兰、大罗里考察,撰书楹联至今悬于湘西草堂正厅内壁左边第一副:“湘水衡岳留正气;楚辞孤竹证同心。”
1960年5月23日,陈墨西病殁于兰芝堂,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享寿92岁,丧事由省政府出资操办。身后别无长物,只留下数百册书籍和民国初年《申报》等资料,交由省文史馆车运长沙保存。
1999年3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编印《风范长存》专集,对陈墨西诞辰130周年表示缅怀与崇敬。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潘基礩、国务院参事周锡卿(同盟会元老周震麟哲嗣)、全国政协委员文强(毛泽东表弟)等纷纷题辞纪念。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石玉珍在序中赞扬其“忧国忧民、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为人正直、终生不言利禄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