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朱光潜的乐观人生
发布时间:2025-03-24 编辑:湘声报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鲁建文


  朱光潜一生命运多舛,走过不少艰难的岁月。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仍常说“我对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是乐观的”,依旧每天“坚持慢跑、打太极拳和做气功之类简单的锻炼”,从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朱光潜第一次感觉到人生压力是在香港读书的时候。他20岁离家到武汉求学,接着不久便取得了香港大学的入学资格。但来到这所英国人创办的大学后,他却处处不顺。入学考试时,英文、数学两科不及格,被打入到预科班补习,推迟一年才转入大学教育系就读。正式进入大学后,尽管他从小就很能作文,但由于英语词汇的生疏,思维习惯的差异,他的英文写作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当堂训斥,弄得他十分尴尬。特别是心理学老师推出的智力测试,他答错了好几题,排名倒数第一。同时,同学们广泛参与的足球、网球、舞会、海浴这些文体活动,他往往表现得心手不一,只好弃而远之。他与另外两位从内地来的同学,一起被戏称为“Three Wise Men”(三个智者)。在这种困境中,他并没有悲观,而是暗暗地给自己加油。他寝室的墙头,一边挂出了“恒恬诚勇”四个大字的条幅,另一边贴上了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诗句。他横下一条心,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学习。不久,他的学业便日见进步,同学们开始刮目相看。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生。

  从英、法留学回国后,他一直在大学从事美学研究与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发现自己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格格不入,很难坚持下去。1951年,他不停地接受大会小会的批判,写下了厚厚一摞检查材料。据他的学生朱虹回忆,在当时的批判大会上,“我看见他还是穿着那身简朴的蓝布衣裳,看起来那样地单薄,又是那样地虚弱,但又总是神态自若,毫无沮丧的神情,不能不令人佩服。”学校还设立了一个“朱光潜展览室”,以漫画形式“揭露”他。看过这个展览后,他心情非常平静,既没有解释,也没有申辩,对前来征求意见的人说:“很好!我没意见。”每当接受批判之后,他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时,妻子奚今吾心酸得十分难受,他却心胸开朗,毫无消沉之气,有时还会问妻子:“帮着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交待清楚的?”他表现出彻底“否定旧我,铸就新我”,开始学习俄语,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这样一种积极面对、泰然处之的态度,让他平稳地实现了在学术上的转型。

  “文革”时期,是朱光潜人生中最低谷的阶段。他曾这样回忆说:“在‘文革’中,我被‘四人帮’关进牛棚,受尽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于是宿疾并发,又加上腰肌劳损,往往一站起来就不由自主地跌倒,曾一场大病几乎送了命。”“在牛棚里,我天天疲于扫厕所、听训、受批斗、写检讨和外访资料,弄得脑筋麻木到白痴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揭批他的大字报,不仅大量出现在学校广场的墙壁上,而且在他的住所也挂得密密麻麻,“白旗招展,沙沙作响”。前来抄家的更是络绎不绝,许多手稿就此消失。

  尽管当时的日子过得这样艰难,但朱光潜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锻炼身体从未间断。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一度胃肠病、关节炎、失眠症一并齐发的他,后来却慢慢地好转起来。同被关在牛棚的季羡林对这段经历就曾有过这样的回忆:“在那种阴森森的生活环境中,他居然还在锻炼身体,我实在非常吃惊,而且替他捏了一把汗。晚上睡下以后,我发现他在被窝里胡乱折腾,不知道搞些什么名堂。早晨他还偷偷跑到一角落里去打太极拳一类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孟实(朱光潜字号)先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绝望,对我们的事业也没有绝望,他执着于生命,坚决要活下去。”“说老实话,我当时的态度实在比不上他。”也许正因为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心态,他不仅挺过了“文革”这一关,而且还在马士沂的帮助下完成了黑格尔的《美学》的翻译工作。

  “文革”结束后,朱光潜的人生进入了晚年多病的时期,身体已经相当瘦弱,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每天翻译、写作的时间都在五六个小时以上。有时累得老眼发昏,他也不愿离开书房。家人担心他的健康,有意说他弄的这些东西没有多大的用途,他却说:“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但将来却用得着,搞学术研究总还是会有用的。”在他83岁那年,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他尤为高兴,接到会议邀请后,学校的领导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去,但他不仅去了,还不要家人陪同。会议期间,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海拔1700多米的石林。次年,他又到北戴河参加了全国文联组织的读书会。当年在香港大学读书时,他只有20多岁没有敢下水海浴,这次在北戴河已是84岁的高龄,且身患多种疾病,他却毅然穿上泳装下了海,在离海岸数米的地方,双手撑着海沙,两脚不停地击打着海水。更有意思的是,他即兴赋诗一首:“北戴河边风正疾,彼何人兮试海浴。意气尚感凌波涛,形骸只剩皮包骨。”足见其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所在。

  从朱光潜的身上,我们不难感知到一种信念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始终对国家和个人充满乐观的信念,不仅让他获得了身体的康健,活到了近90岁的高龄,而且在美学研究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作等身。我想,这大概就是朱光潜的乐观人生给我们的启示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