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刘典与宁乡云山书院
发布时间:2020-08-0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57075_zhangchunmei_1596723227031.jpg

  云山书院


  □孙意谋


  下午3点的阳光慵懒地照在云山书院门口的黄金树上,把初生的树叶映照得青翠欲滴。一簇簇白色花朵,珍珠般点缀其间。不远处的百年古樟,如同撑开的大伞,层层护住书院,清风吹拂,樟香阵阵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放学的时间还没到,朗朗书声从教室里传来,童声清脆,令人安心。这样的阳光、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书声,伴随着云山书院,走过了150余年的光阴。


  宁乡曾有灵峰、南轩、玉潭、云山四大书院。与其他3所书院均由当世名儒创建不同的是,云山书院的创建者是一名武将,他叫刘典。刘典一生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曾任浙江按察使、陕西巡抚,是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


  湘军虽是清政府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但湘军将领大多是封建儒生。当时晚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深感忧患,因此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大批湘军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都先后创办书院、招纳贤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于这样的初心,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创办了云山书院。


  站在书院巨大空旷的操场上,放眼望去,沩江与楚江在不远处合流,水云山山势逶迤,天马山、螺头山左右环抱相接。书院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呈“国”字型布局,宏伟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总会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堂,层层递进,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厅房两排,共有房屋158间。岁月沧桑,宁乡其它三大书院早已无迹可寻、仅留其名,只有云山书院薪火相传、弦歌不绝,至今仍在办学。


  创建书院本是一桩惠及乡邻的好事,但刘典当年却差点获罪。“有人向皇帝告状呢。”书院门卫老大爷说起书院历史如数家珍。原来,刘典在家乡大兴土木,有人就上告同治皇帝,说刘典“明修书院,实落皇庭”。旧时私人建房,不能高过皇宫,否则作谋反论,要杀头的。朝廷立即派人来查,幸亏云山书院比皇宫矮了三寸,刘典才逃过一劫。后来,宁乡进士、刑部主事周瑞松于同治十三年(1874)撰修《宁乡云山书院志》,记下了这段轶事。


  书院落成之后,刘典想必十分高兴,亲自为书院撰写了一幅对联:“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良,愧无格致正诚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


  如果说云山书院是刘典心忧天下播下的一粒火种,那么这火种没能阻挡住大清帝国的衰落,却意外地在楚沩大地上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


  清朝灭亡后,“宁乡四髯”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相继应聘到云山书院任教任职,云山书院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何叔衡曾在此教学4年。他与进步教师一起,办学生会,学习社会学和自然科学,吸收附近贫苦农民子弟免费上学,号召学生自己动手栽树、修操场等,学校面貌为之一新。谢觉哉曾两度在云山学校执教5年半时间。他认为学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亲手书写“务勤崇朴,尽忠尚公”8个大字作为校训。他曾带领学生到离校七八里远的横市长桥访问陶业工人,让学生了解陶业生产情况和陶业工人们的疾苦,回校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宁乡长桥瓦壶调查记》。姜梦周曾在此当了2年教员和4年校长。他向学生提出“勤俭公正,切戒邪行”的做人要求,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盛衰荣辱,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改革,救国救民。王凌波先后应聘到云山学堂工作9年。他常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要学生好,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做模范”。1919年春,王凌波从宁乡县城运来一批黄金树,发动学生栽在围墙边。百年时光过去,当年的黄金树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除“宁乡四髯”外,云山书院的学生中还相继涌现了甘泗淇、刘雪初、萧述凡、夏尺冰、严岳乔、谢南岭、喻东声、尹泽南、林萼生、周凤阳等一大批佼佼者。云山学校不仅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革命摇篮。


  只是这些变化,都是刘典从未预料过的。


  刘典倡修云山书院后,跟随左宗棠远征西北,从此再未回过家乡。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典率部入陕,驻守潼关,后任甘肃按察使,两年后升任陕西巡抚。任职期间,他政绩卓著。光绪元年(1875),他以副主帅身份参与平定阿古柏叛乱,为捍卫新疆立下不朽功勋。此后经营西北3年,直到光绪四年(1878)病逝于甘肃军营。为表其功业,清廷赐谥为“果敏”,下令安葬于灰汤,墓庐一联使人肃然起敬:“云山四面,主者安归?看春风桃李,秋雨梧桐,世事沧桑增感喟;东鹜一峰,隐居自乐,想云时冠剑,回日楼台,宗臣遗像总清高。”


  今年春天,我来到兰州缅怀先辈。塞上本来干旱少雨,抵达时,淅淅沥沥的春雨竟下个不停。兰州城笼罩在濛濛烟雨之中,街道边的柳树高大遒劲,正在吐出新绿,令人恍惚身处楚沩大地。“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当年,湘军驻扎西北,在这里广植柳树,改善环境,如今当地人仍称此柳为“左公柳”。但不知哪些是刘典亲手种下?岁月无情,很多历史细节早已烟消云散,无迹可寻。这位战功卓著、戎马一生的湘军将领,终其一生都没能看到国富民强。在他弥留之际,他是否会有一丝遗憾?


  低徊惆怅中,举目东南望。烟雨濛濛里,我仿佛看到云山书院的黄金树下,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从教室里传来。我想,这应该会给予刘典最大的宽慰吧。


57074_zhangchunmei_1596723172848.jpg

  1863年,湘军名将刘典(中)与淮军名将程学启、韩进春合影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