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季羡林的文学恩师董秋芳
发布时间:2023-05-13编辑:湘声报
分享

崔鹤同


1929年夏天,占领济南的日军撤走,旧日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改为省立高中。教高中国文的4位老师,是清一色从上海来的青年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和董每戡。前两位是季羡林的业师,对季羡林的影响很大。

那时候国文课本已经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经学课被取消,作文也改为白话文,学生们感到很新鲜。开始是胡也频老师讲课,他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地讲起无产阶级革命来,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都听得入了迷。可好景不长,胡也频的革命活动引起当局注意,遭到国民党山东当局通缉,他接到校长通风报信,取道青岛返回到了上海。

接替胡也频教课的是董秋芳,他是浙江绍兴人。董先生在课堂上不讲什么“现代文学”,也不宣传革命,而是老老实实地讲课,小心翼翼地给学生批改作文。他出的作文题目很特别,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意思很明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季羡林从小好看闲书,后来看了大量“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鲁迅、胡适、周作人、郭沫若、巴金、老舍、郁达夫等人的作品几乎都读遍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写好文章,一要感情真挚、充沛,二要词句简短、优美、生动,三要布局紧凑、浑然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次写作文,在董先生“随便写来”的启发下,季羡林写了一篇记述自己回故乡为父亲送葬的作文。作文簿发下来的时候,看到董先生的批语,他大吃一惊。在每页的空白处,董老师写了不少批注。有的地方批道“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自己完全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董先生却注意到了,而且一语道破。“知我者,董先生也!”受到董老师的鼓励,季羡林非常高兴。在另一篇作文后面,董老师批道:“季羡林的作文,同理科班的王联榜一样,大概可以说是全班之冠,也是全校之冠吧。”季羡林本来就爱好作文,受到老师如此褒奖,他的写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开始创作散文。《文明人的公理》和《观剧》《医学士》陆续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翻译的外国作家和诗人的几篇作品刊登在济南《国民新闻》上。作品连连见诸报章,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大家”。虽然后来他从事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风马牛不相及,但对散文创作他情有独钟,终生乐此不疲,最终成了一位散文名家。每忆及此,季羡林就满怀深情地说,这“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